返回
動物
漢語名: 黑眶蟾蜍、癩蛤蟆
物種編號: AM002001001
分類: 兩棲類
科名: 蟾蜍科 Bufonidae
學名: Bufo melanostictus
英文名: Spectacled toad
分布地: 普遍分布在台灣全島500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離島蘭嶼也有分布。
棲地與生態特性

形態特徵:
體長可達10公分,身體肥碩粗壯,體型較盤古蟾蜍小。此種主要特徵是在頭部具有黑色的稜脊,自吻端沿吻稜經眼眶而達鼓膜的上方,在眼的四周常形成一方形眼眶,故名黑眶蟾蜍。其鼓膜明顯,眼後有一對明顯的腮腺。體色多變,常呈暗黑褐色或黃褐色,間雜有深黑色斑紋。皮膚粗糙,分布有黑色棘突或顆粒狀的突起,其突起較另一種盤古蟾蜍來的小。四肢短壯,指趾端鈍,蹼不發達。


棲地特性:
喜歡在墾地、水溝邊、路旁或村舍附近活動,夜間常常會聚集在路燈下捕食昆蟲,繁殖季節時,常在水坑或池塘中產卵,蝌蚪體色呈黑色。


生態習性:
活動緩慢,食物種類繁多,主要為昆蟲及地面上活動的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蛞蝓、小蝸牛)及環節動物(蚯蚓),繁殖期在春夏兩季。

參考資料

1.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大自然雜誌社,pp.30~31。

動物型態圖
黑眶蟾蜍

圖名:黑眶蟾蜍
資料出處:王晨帆提供

棲地分布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