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腹斑蛙、彈琴蛙
物種編號: AM002005001
分類: 兩棲類
科名: 赤蛙科 Ranidae
學名: Rana adenopleura
英文名: Olive frog
分布地: 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尤其在北部及南部山區數量較多。此外,在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亦有分布。
棲地與生態特性

形態特徵:
腹斑蛙為中型蛙類,外型短狀肥碩,體長約4.5~6公分,吻短,背部一般呈淡褐黃色或草黃色,背中線呈金黃色。背側褶明顯,在後半部往往會中斷。身體兩側呈灰褐色,有大型黑斑,皮膚光滑,偶有疣狀突起,前肢短,後肢長,腿上面有明顯黑色橫斑,指細長,指間無蹼,趾端尖,趾間蹼不甚發達。外型酷似豎琴蛙,唯體型較大顏色較淡。


棲地特性:
喜愛棲息於人為干擾少的池塘、沼澤或水草繁盛的湖泊。


生態習性:
腹斑蛙生活習性為晝伏夜出,晚上常成群出現在水池邊或水生植物中活動。本種主要在夏季繁殖,雄蛙叫聲響亮,在相當距離之外即可聽到。此蛙不挖洞築巢。蝌蚪體型叫大,攻擊性強。

參考資料

1.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大自然雜誌社,pp.64~65。

動物型態圖
腹斑蛙

圖名:腹斑蛙
資料出處:杜銘章教授提供

棲地分布圖
資料建檔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