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古氏赤蛙 、大頭蛙
物種編號: AM002006005
分類: 兩棲類
科名: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學名: Rana kuhlii
英文名: Kuhllii's fanged,Kuhl's creek frog
分布地: 廣泛分布再全島丘陵地或低海拔之山區,但北部較容易看到,即使冬天也可見到。在大陸的華南也有分布。類似的種類在南洋及琉球有分布。
棲地與生態特性

型態特徵:
中大型蛙類,體長約3~4公分,四肢短粗,身體肥胖,頭粗大,在肩部中間部分往往下凹,此為此蛙枝獨有特徵。體外表赤褐色、暗赤褐色或黃褐色,腹面黃白色。皮膚密布顆粒狀或短棒狀突起。眼睛知瞳孔特別大,經燈光照射時,往往呈暗紅色。甚為明顯。前肢短粗,指短無蹼。後肢之趾細長有蹼。


棲地特性:
喜愛棲息在山區小而水淺的溪溝或小水域,常將身體半潛伏在水中,僅頭部露出水面。


生態習性:
喜愛在山區小而水淺的溪溝或小水域活動,將身體半潛伏在水中,僅頭部露出水片。在台灣原產的赤蛙類中,只有此種的雄性個體大於雌性個體,而且雄的具有明顯的犬齒用來攻擊對手。生殖季主要在夏季,但冬天偶而可以看到牠在水中活動。

參考資料

1.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大自然雜誌社,pp.70~71。

動物型態圖
古氏赤蛙

圖名:古氏赤蛙
資料出處:杜銘章教授提供

棲地分布圖
資料建檔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