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名: | 日本鰻、白鰻、白鱔 |
---|---|
物種編號: | FI402001001 |
分類: | 魚類 |
科名: | 鰻鱺科 Anguillidae |
學名: | Anguilla japonica(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1847) |
英文名: | Japanese eel |
分布地: | 白鰻分布於台灣全島各地河川、溪流中下游及河口地區。現今野生族群的數量不多,但已經可以利用人工養殖提高產量,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類。 |
一、型態特徵:
身體呈細長狀,體表光滑富黏液,鱗片細小埋藏在體表皮膚下,不易察覺。口大而開於吻端,口裂達眼睛直下方。背鰭、尾鰭及臀鰭相連在一起,不易區分彼此。不具腹鰭,胸鰭略呈圓形位於鰓蓋後方。本種背鰭起點至鰓裂的距離長於至肛門的距離,故稱之為長鰭鰻,是與鱸鰻區分的重要特徵之一。體背部呈灰黑色至黃褐色,腹部為白色,無花紋。
二、棲地特性:
喜愛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河段或是河口地區。
生態習性:
白鰻屬於週緣性淡水魚類(peripheral division freshwater fishes)可以適應不同鹽度的棲地,故能在淡水或是海水水域中生活。白鰻成長於河川的中下游或是淡鹹水交會的河口地區,待個體達性成熟時,會降河至海中交配產卵。白鰻的產卵場已知位於菲律賓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海溝,初生的鰻苗為狹首幼生型(leptocephalus),可隨洋流飄送至河口,並變態成玻璃鰻(glass eel)即是俗稱的鰻線,白鰻鰻線會在冬至前後抵達台灣各地的河口,此時與許多漁民會在晚上捕撈鰻苗。抵達河口的鰻苗會等到來年夏季水溫較高時,才會集體溯河而上,找尋合適的棲地。白鰻為夜行性的掠食性魚類,以小魚、小蝦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白鰻頗富經濟價值,是重要的養殖魚類,但白鰻至今仍無法以人工繁殖的方式產生魚苗,故養殖業者必須購買漁民所捕撈的鰻線作為養殖用。故開發白鰻的人工繁殖技術,有助於提升台灣水產養殖業的競爭力。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97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1~2
3..曾睛賢編,(2001),雙溪伴我行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印行,PP.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