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名: | 鱸鰻、烏耳鰻、花鰻 |
---|---|
物種編號: | FI402001002 |
分類: | 魚類 |
科名: | 鰻鱺科 Anguillidae |
學名: | Anguilla marmorata(Quoy and Gaimard, 1824) |
英文名: | Swamp eel |
分布地: | 以往在台灣各地的河川、湖泊及池沼中均有,且數量豐富。但近年來,台灣西部的河川普遍受到各種程度不一的污染,導致鱸鰻的族群數量減少。目前在台灣東北部、東部、南部連接海洋且未受過度污染的河川、溪流才能發現鱸鰻的蹤跡。此外、離島蘭嶼也有產。 |
一、型態特徵:
身體延長且粗壯呈棍棒狀,尾部稍為側扁。頭部大呈扁平狀,前端圓鈍。口寬大,開口位於吻部前端,口裂很深一直延伸至眼睛後緣,下頜略長於上頜。體表皮膚光滑,會分泌黏液,全身具有許多不規則的暗褐色塊狀斑紋,體背顏色呈灰褐色或墨綠色。背鰭、尾鰭及臀鰭三者相連,無腹鰭,胸鰭位於鰓蓋後方呈扇形。背鰭起點至鰓裂的距離短於至肛門的距離,故稱之為短鰭鰻。
個體最大可達160公分,30~50公斤。
二、棲地特性:
常見於河川及溪流的中上游,喜愛棲息於深潭底部的洞穴中。
三、生態習性:
鱸鰻屬於週緣性淡水魚類(peripheral division freshwater fishes)可以適應不同鹽度的棲地,故能在淡水水域或是海水水域中生活。鱸鰻成長於純淡水的環境,待個體達性成熟時,會降河至海中交配產卵。初生的鰻苗為狹首幼生型(leptocephalus),可隨洋流飄送至河口,並變態成玻璃鰻(glass eel)即是俗稱的鰻線,鱸鰻鰻線在台灣地區全年皆可發現,冬季的產量最大。在冬季抵達河口的鰻苗會等到來年夏季水溫較高時,才會集體溯河而上,找尋合適的棲地。鱸鰻為夜行性的掠食性魚類,生性凶猛,以魚、蝦、蟹為食,大型個體亦會攝食蛙、蛇、水禽的雛鳥。每隻鱸鰻均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大都會定居在一個深潭的洞穴中。鱸鰻的生活史仍有許多尚不清楚的地方,值得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97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3~4
3..曾睛賢編,(2001),雙溪伴我行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印行,PP.82~83
圖名:鱸鰻頭部特寫
資料出處:王晨帆攝,2002年8月於台北縣坪林鄉山產店門口的水族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