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高體鰟鮍、牛屎鯽、鱊
物種編號: FI405001007
分類: 魚類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Rhodeus ocellatus(Kner, 1867)
英文名: Rose bitterling
分布地: 本種原廣泛分布於臺灣各平原區的河川、溝渠、池沼及湖泊中。但過去數十年來,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行為及環境污染,再加上外來種生物的侵入,使得適合本種生存的棲地大量減少,現今野外族群已不較以往常見。
棲地與生態特性

一、形態特徵:
背鰭 2軟棘+10~11軟條;腹鰭 1軟棘+7~8軟條;臀鰭 2軟棘+10~13軟條;側線鱗 7 ~8;縱列鱗 32~34。身體側扁而高,呈卵圓形。頭短小呈三角形。口小且位於吻前端,口角無鬚。體披圓鱗,側線不完全,僅 7~8 個鱗片具有側線管。眼睛瞳孔的周圍區域呈橘紅色,體色會因魚體大小及雌雄不同而有差異,幼魚在背鰭前方有一大黑斑,成魚則漸漸消失;雌魚體色呈淡褐色,背鰭前方鰭膜有一灰黑色斑點,沿尾柄中央有一條向前的淺藍色縱紋。雄魚在繁殖季節時,體色變得十分鮮豔,沿尾柄中央向前方有一條的淺藍色縱帶,尾鰭中央為紅色縱紋。背部之頭頂後方為淺藍色或帶有綠色金屬光澤,胸鰭基部和臀鰭外緣呈橘紅色。本種屬於小型魚類,一般個體為 2~4 公分,最大可達 8 公分。


二、棲地特性:
喜愛棲息於水流平緩的水域,如:河川下游、灌溉用的溝渠、池塘和湖泊。


三、生態習性:
常成群活動、覓食。雜食性,主要以附著性藻類和小型水生昆蟲為食。雌魚具有細長的產卵管,會將卵產在二枚貝(一般為田蚌)的鰓瓣上,讓卵能受到充分的保護,提高卵的孵化率。

參考資料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135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47~48

3.陳義雄、方力行著,(1999),台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印行,p.87

動物型態圖
資料建檔中
棲地分布圖
資料建檔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