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台灣鏟頜魚、台灣鯝魚、苦花、苦偎、齊頭偎
物種編號: FI405001013
分類: 魚類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Varicorhinus barbatulus(Pellegrin , 1908)
分布地: 除了恆春半島上短小的河川未見其蹤跡外,本種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各河川、溪流的上游區段。
棲地與生態特性

一、型態特徵:
背鰭 3軟棘+8軟條;臀鰭 3軟棘+5軟條;腹鰭 1軟棘+9軟條;胸鰭 1軟棘+14~15軟條;側線鱗片數46~47。身體延長而略圓,頭寬圓而稍尖,吻較短,圓鈍而突出。口寬且橫裂於吻部下方,略呈弧形;上頜前方之吻褶頗發達,下頜呈鏟狀,具有角質邊緣;有兩對極小的吻鬚和頜鬚,不易察覺。體被中型圓鱗;側線完整,略下彎而沿體側中央直走。體背呈黃綠色,腹部呈白色,背側鱗片基部具有黑點,背鰭鰭膜末端呈黑色。一般個體以10~25公分較為常見,最大可達50公分以上。



二、棲地特性:
本種侷限分布在河川及溪流的上游且水溫低於20℃的水域中,喜愛在棲息在水流急促、溶氧量高且富含附著性藻類的環境中。一般中、下游則有零星的個體分布,可能是被洪水從上游沖到下游所致。或是冬季時,中游的水溫降低,也可發現到較多的個體。此外,台灣東部河川之中、下游因水質清澈而水溫仍低,故本種在東部分布可達低海拔地區之溪流中。


三、生態習性:
初級性淡水魚類,只能生存在純淡水的環境中。喜愛在水流急促的河段活動及覓食,如:急瀨區及深潭潭頭水流較急的水域。主要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為食,亦會攝食水生昆蟲。

參考資料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136

動物型態圖
台灣鏟頜魚

圖名:台灣鏟頜魚
資料出處:王晨帆攝,2002年8月於台北縣瑞芳鎮基隆河介壽橋下游1000公尺處河段

棲地分布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