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名: | 鯽魚、土鯽、鯽仔魚、鯽仔 |
---|---|
物種編號: | FI405001014 |
分類: | 魚類 |
科名: | 鯉科 Cyprinidae |
學名: | 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 1758) |
分布地: | 台灣本島各河川中、下游、埤塘、湖泊及水庫均其蹤跡。近年來,外來種魚類中如:吳郭魚等慈鯛科魚類,因為與鯽魚的生態區位(niche)相近,造成彼此在棲地空間及食物來源上產生競爭效應。結果導致本土原生種鯽魚在野外的族群數量與分佈範圍均有減少的跡象,我們應該要重視外來種生物所造成的問題。 |
一、型態特徵:
背鰭 3硬棘+16~19軟條;臀鰭 3硬棘+5軟條;腹鰭 9軟條;胸鰭 1軟棘+16~17軟條;側線鱗 26~29。身體延長且側扁,腹部呈圓形。頭小,吻圓鈍,口位於吻端且向下斜裂,口呈圓弧形。背鰭第三根硬棘後緣有鋸齒;臀鰭最後一根硬棘後緣有鋸齒。身體背側呈黃褐色或青灰色,腹部呈銀白色而略呈淺黃色。一般常見個體為10~15公分,最大可達25公分左右。
二、棲地特性:
鯽魚喜愛棲息於各種水草繁生的淺水域,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頗強,從河川中下游的深潭到湖泊、埤塘或是田間的溝渠都能發現鯽魚的蹤跡。
三、生態習性:
生性敏感,警覺性高。雜食性,主要以藻類、水草碎屑為食,亦攝食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及有機碎屑。魚卵具有黏性,大多黏附在水草上。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137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