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草魚、鯇
物種編號: FI405001027
分類: 魚類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Valenciennes, 1844)
英文名: Grass carp
分布地: 本種原產於中國大陸,引入台灣作為養殖魚類後,現今台灣西部的大型湖泊、水庫及河川下游水域已有其野外族群的分布。
棲地與生態特性

一、形態特徵:
背鰭 3 不分枝軟條+7 分枝軟條;胸鰭 1 不分枝軟條+16 分枝軟條;腹鰭 1 不分枝軟條+ 6~8 分枝軟條;臀鰭 3 不分枝軟條+8 分枝軟條;側線鱗39~42。身體延長,前半部略呈圓桶狀,後半部側扁。頭中大、略寬。吻短而圓鈍;口大,開於吻端且略為斜裂,上頷稍長於下頷。口無鬚。具有咽頭齒兩行,側扁而呈梳狀,齒面狹凹,中間有一溝槽,兩側具有許多的鋸齒狀缺刻,故可知其草魚的咽頭齒可以將吞食的草切斷並磨碎。體披大型圓鱗,側線完全,但在身體中部略向下彎。身體背側呈青褐色略微偏黃,腹部銀白色且微黃。最大可達80公分以上,重達30~40公斤。


二、棲地特性:
在臺灣地區,本種喜愛棲息於大型湖泊及水庫的中下層水域。


三、生態習性:
草魚、青魚、白鰱及黑鰱合稱為我國傳統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在臺灣地區,草魚主要棲息於大型湖泊及水庫的中下層水域,生性活潑,常成群攝食水草,亦會吃食長至水中的陸生植物。草魚生長快速,一年約可長至1~1.5公斤,最大的個體可重達30~40公斤,是一種常見的養殖魚種。草魚的膽有毒,食用時需將膽去除。
























































































































































































































































































































































































































參考資料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140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71~72

動物型態圖
棲地分布圖
資料建檔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