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粗首鱲、闊嘴郎、溪哥仔、紅貓(雄魚)
物種編號: FI405001031
分類: 魚類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Zacco pachycephalus(Günther , 1868)
分布地: 原本廣泛分佈於台灣本島西部各河川、溪流中。近年來,在花蓮、台東兩地的河川、溪流中亦有紀錄,應是人為刻意放流的結果。
棲地與生態特性

一、形態特徵:
背鰭 3 不分枝軟條+7 分枝軟條;胸鰭 1 不分枝軟條+14~15 分枝軟條;腹鰭 1 不分枝軟條+7 ~8 分枝軟條;臀鰭 3 不分枝軟條 +9 分枝軟條;側線鱗48~55。身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部突出;口大,開於吻端,斜裂達眼睛直下方;下頷前端向上翹起,上頷正中央則略凹,成魚此特徵尤其明顯。體披小型圓鱗,身體分泌黏液較多,摸起來較滑。側線完全,略向下彎曲。身體背側略呈灰綠色,體側及腹部為銀白色。成魚在繁殖季時,具有顯著的雌雄二型性,雄魚的婚姻色十分漂亮,上下頷及鰓蓋呈橘黃色且具有追星,身體兩側有約十條左右呈淺藍綠色狹長且不均勻的橫紋,胸鰭、腹鰭及臀鰭呈橘黃色,背鰭和臀鰭的鰭膜會變成黑色,臀鰭會向後延長。雌魚的體色不如雄魚亮麗,體側的橫紋不明顯。


二、棲地特性:
廣泛棲息於台灣西部各河川與溪流的中上游及其支流中,本種的適應力良好,不管是急瀨、緩瀨還是深潭都可見到其活動的身影。


三、生態習性:
本種幼魚階段為雜食性,以附著於岩石上的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大型成魚則轉換成純肉食性,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落水的昆蟲為食,大型個體可達15~20公分。

參考資料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141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79~80

動物型態圖
粗首(ㄌㄚ、)

圖名:粗首(ㄌㄚ、)
資料出處:王晨帆攝,2002年七月於台北縣侯硐基隆河河段

棲地分布圖
資料建檔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