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動物
漢語名: 泥鰍、魚溜、胡溜
物種編號: FI405003002
分類: 魚類
科名: 鳅科 Cobitididae
學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 1842)
英文名: Asian pond loach
分布地: 原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之河川、池沼、溝渠及水田中,但由於工業的開發與農藥的過量使用,造成現今野外的泥鰍數量減少。此外,因為泥鰍具有食用價值,故有專門養殖者。
棲地與生態特性

一、型態特徵:
背鰭 3 不分枝軟條+6~7 分枝軟條;臀鰭 3不 分枝軟條+5 分枝 軟條;腹鰭 1 不分枝軟條+6~7 分枝軟條,側線鱗 130以上。身體延長呈棍狀,自腹鰭以後略側扁。尾柄上方有一不甚發達之皮狀隆起。頭部略呈圓錐形,吻端突出而略微圓鈍;口小位於吻部下方,呈馬蹄形。周圍有鬚5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鱗不明顯。身體背側呈暗灰褐色,有較大的不規則黑色斑,腹部呈白色或淡黃色。尾鰭基部上方有一小黑斑。


二、棲地特性:
棲息於河川下游、池沼、溝渠及水田中,偏好富含有機物的底層泥土。



三、生態習性
泥鰍除了利用鰓呼吸外,亦能使用腸道呼吸。故泥鰍對環境的適應力頗強。泥鰍以濾食水生藻類、小型甲殼類、小型水生昆蟲及一些腐植質為食。

















































































































































































































































































































































有腹部呈圓形。頭小略尖,腹面較平而頭背部自眼睛前向前傾斜。口小位於吻下端,略呈弧形,有鬚3對。眼眶下有一小棘。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完全,僅見於身體前半部。體側上半部有數條黑色斑塊相連之縱帶,中央及背部各具有一行黑色縱斑;眼前緣有一黑色帶斜伸吻端;尾鰭基部上方有一黑色點:尾鰭具有4~5行垂直的黑色條紋。通常可長至6~8公分。

參考資料

1.沈世傑主編 ,(1993),台灣魚類誌,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P.143

2.曾睛賢著,(1990),台灣淡水魚(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印行,PP.89~90

動物型態圖
資料建檔中
棲地分布圖
資料建檔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