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 |
大風子科 Flacourtiaceae |
物種編號: |
207-010 |
學名: |
Scolopia oldhamii Hance |
分佈地: |
全島500m以下的山麓至平地海濱的叢林內,尤以恆春半島為多。 |
環境特性: |
分布於向陽的海岸灌叢或低海拔原始林及次生林內,常和烏柑仔、飛龍掌血等植物,形成「荊棘林」。 |
應用與特性: |
觀賞及綠籬樹,木材可製原住民之搗米用木臼與木杵;根莖能作黑褐色染料,排灣族常用。「魯花」二字據說是花東地區的原住民語之音譯。果實為白頭翁等野鳥冬、春之食物。 |
在東門國小的栽培史:
性狀及生活週期
葉序: |
互生 |
葉形: |
倒卵形、長橢圓、披針形 |
葉端: |
鈍、尖 |
葉基: |
鈍、漸狹 |
葉緣: |
全緣、疏鋸齒 |
質理: |
革質 |
葉脈: |
羽狀側脈 |
葉色: |
正面亮綠, 背面 |
葉柄: |
有柄 |
葉片 : |
單葉 |
花序: |
總狀、聚繖 |
花色: |
黃白、淡黃色 |
花期: |
11月~2月 |
其它: |
花兩性、腋生、花梗長3~4公厘、離瓣小花,頂端有宿存花柱,由綠轉橙紅,成熟時紫黑色 |
果型: |
漿果球形,果期長,初為青綠,轉橙黃,成熟時呈黑色,數量極多。 |
大小: |
徑 0.5 至 0.8 公分 |
果期: |
1月~4月 |
種子: |
4~5枚、扁平、橢圓形、黃白色,成熟時由紅色轉黑紅色 |
植物型態圖:
源地圖與臺灣分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