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
臺灣冬季多東北風,而夏季多西南風,冬夏風向相反,這種風向隨季節而發生規律變化的風稱為季風。季風氣候區主要分布在日本、韓國、中國東南半壁到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等亞洲地區和西非幾內亞灣沿岸。依緯度分布不同可分為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區。 |
東亞季風 冬季時,亞洲被勢力強大的西伯利亞高壓所盤據,氣流由此分向太平洋及澳洲兩處低壓區吹送,形成乾冷的冬季季風,由於受地球自轉的影響而右偏,30°N以北的地區多吹西北風,30°N附近吹北風,更南則吹東北風(圖3-1:亞洲冬季的氣壓和風向)。冬季季風盛行於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間,此時氣候寒冷、乾燥少雨。 |
印度季風 印度半島因北有喜馬拉雅山的屏障,冬季時,東亞的冬季季風無法吹入印度半島境內,氣溫比同緯度的中國東部要高(表3-1:印度新德里與中國長沙冬季月均溫比較表)。此時當地主要是受來自陸地東北信風的影響,氣候涼爽乾燥(圖3-3:印度半島冬季的盛行風向)。
夏季時,印度北部形成低氣壓,氣流由印度洋高壓區吹入本區,形成西南季風,由於西南季風經海面吹向陸地,為該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圖3-4:印度半島夏季的盛行風向)。 |
|
亞洲季風的成因 亞洲大陸及所臨的太平洋面積均大,且海陸的熱力性質差別很大,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 |
西非季風及其成因
西非季風氣候區分布在幾內亞灣沿岸,4°~12°N附近的地區。其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夏雨冬乾,乾溼分明(圖3-5:西非洲的夏、冬季盛行風向)。雨季由沿海向內陸漸短,雨量亦由沿海向內陸漸減。 |
熱帶季風 熱帶季風主要分布在10°N附近至北回歸線之間,如臺灣南部、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菲律賓和非洲幾內亞灣沿岸等。 熱帶季風區的冬季通常很乾燥,但經過海面的東北季風也會帶來雨水,如海南島東北部、越南東部冬季皆多雨。 |
副熱帶季風 副熱帶季風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回歸線附近至35°N左右的範圍,即臺灣中北部、長江中下游地區、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 其氣候特徵是:(1)夏熱冬溫;(2)降水充足無明顯乾季。以長江中下游為例(圖3-9:上海氣候圖),夏季時,白晝時間長,且受夏季季風帶來暖溼氣流的影響,天氣炎熱程度和低緯度地區沒有差別;冬季時,受冬季季風帶來冷乾空氣的影響,氣溫稍低,但仍在0℃以上。降水方面,5、6月時梅雨揭開雨季的序幕,因鋒面滯留,陰雨綿綿,是本區一年中最多雨的時期;8、9月是颱風季,降水量也不少;9月之後冬季季風開始盛行,氣候較為乾燥,但因本區常為海陸氣團間勢力消長拉鋸的區域,鋒面通過頻繁,降水不少,因此無明顯乾季。 |
溫帶季風 溫帶季風主要分布在35°~55°N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岸,即中國華北、東北、日本北部、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其氣候特徵是:(1)夏熱冬寒,年溫差大;(2)乾溼分明;(3)雨季短。以中國東北為例(圖3-10:哈爾濱氣候圖),冬季時,由西伯利亞冷高壓吹來強大乾冷的西北季風,時有寒潮發生使各地氣溫偏低,如哈爾濱1月均溫為-18.9℃,天氣嚴寒、大雪紛飛。夏季時,因太陽輻射量大且白晝時間長,最熱月均溫超過20℃,本區冬嚴寒夏暖熱,因此和緯度相近的其他地區相較之下,年溫差較大,如哈爾濱(45°N)的年溫差高達41.1℃,而巴黎(48°N)僅15.6℃。夏季由海上的高氣壓區吹來潮溼的東南風,形成雨季,因緯度高,雨期較晚開始而較早結束,故雨季較短,通常僅在每年6月至8月間。 |
季風隨季節不同而規律地變換風向,古代帆船常利用冬、夏季風往來兩地,如鄭和下西洋即是。古代印度帆船也借助冬季東北季風一路順風滿載香料、地毯等貨品到非洲;夏季時又藉著西南季風滿載小麥、木炭返航。 由於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加上來自海洋溼熱的氣流帶來豐沛的雨量,而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使亞洲地區,即使位居較高緯區的日本、韓國,亦成為稻米的主要產區。然因季風氣候區具有乾溼分明的特性,人們每年都要面臨冬季的乾旱問題,並期待著夏季季風帶來甘霖,有了水,農業才能開展,大地才能恢復生機。因此在印度文化中,太陽象徵邪惡和毀滅,而雨水帶來歡樂歌聲和喜慶,印度人以「烏黑如季風雲」來形容美女的頭髮;以「明亮如閃電」來形容眼睛,各種祭神儀式也在此時舉行。 季風是亞洲生命的主宰,它帶來生機也帶來危機,季風進退的遲早常導致雨季和雨量的異常;當夏季季風早到,降水量過多,降水強度大時,可能造成洪水氾濫及水土流失等問題。因此,季風區的山坡農地常需注重水土保持,如開闢梯田以減輕上述災害。如果夏季季風延遲,可能帶來嚴重的旱災,導致作物歉收,農民生活陷入困境。 |
閱讀印度瓦拉那西的雨量資料,並討論該地農業經營與降雨的關係。(請參閱圖3-3、3-4) 表3-3 瓦拉那西的雨量 1.
該地的雨季通常開始於幾月?結束於幾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