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水 地面水係指暫存於陸地表面的水,和人類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是河川與湖泊,僅占總水量0.02%(圖6-3:水資源)。
受降水量多寡的影響,乾燥地區與溼潤地區的河流,其特性有明顯差異。溼潤地區降水充沛,河流大多注入海洋形成外流河,如中國長江流入東海;乾燥地區降水不足,加上蒸發旺盛,河流多消失於內陸,或注入鹹水湖,成為內流河,如中國西北部的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除氣候外,河流特性也受地形、地質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地形陡峻的地區,水流湍急不利航運,如滇西縱谷的瀾滄江,在中國境內無航運之利,直到下游中南半島地區方可行船。而岩層土質鬆軟地區,易受河流的侵蝕與搬運,河中含沙量增加,如中國的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大量黃土被搬運帶走。
以臺灣而言,因面積小、坡度陡,導致河短水急,不利航運;在夏季,因多颱風,且常挾帶暴雨,經常導致大量洪水宣泄不及,造成水災。冬季西南部為乾季,河水乾枯,可供利用的水資源有限,缺水極為普遍。此外,臺灣岩層岩性脆弱,每遇暴雨,河流挾帶大量泥沙而下,造成河床積高,水庫泥沙淤積。這些河流的特性(表6-1)對臺灣的水資源利用,均造成極大的不便。
湖泊的成因很多,有火山作用形成的,如紐西蘭的陶波湖(L.Taupo);有冰河作用形成的,如美國的五大湖;有斷層作用形成的,如東非大地塹的湖泊。此外,溶蝕、風力、海水及人為等作用亦可形成湖泊。全世界湖泊的分布,以北美洲最多,其成因多為冰蝕作用所形成。湖泊除了提供用水外,亦有航運、蓄洪、發電、觀光等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