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line.gif (1538 bytes)

 

曾經河水也有它風光的一面
它是大自然的鏡子為萬物映照明媚的麗影
它是魚蝦悠遊的樂園也是人們游泳垂釣泛舟的好去處
現在河水卻在人為疏忽下失去     昔日的風采...
                                             ──黑松廣告

 

第一節 水循環和水平衡

水循環

  由於太陽的照射,使得海洋和陸地的水分子蒸發,遇冷凝結為水滴,再以降水形式降落至海洋、陸地。降至地面的雨、雪,部分在高寒之地形成冰河,部分則在較低暖之區,或匯瀦成湖泊;或匯流成河川;或滲入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最後河、湖、地下水等水分子再流入海洋。透過蒸發、降水的過程,使地球上的水分不斷在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流動的現象,稱為水循環圖6-1:水循環)。由於地球上的水可以不斷循環,因此是一種可更新的資源,具有取之不竭的特性。

水平衡

  水平衡是指地表上某一區域,在一定時間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以海洋而言,在一定時間內, 海洋所收入的降水量和逕流量,其總和與海洋所支出的蒸發量相同,各為50.5萬立方公里而達到平衡;以陸地而言,陸地所支出的蒸發量與逕流量,其總和與陸地所收入的降水量相同,各為11.9萬立方公里而達到平衡。全球海陸降水量的總收入,亦與蒸發量的總支出保持平衡,各約為57萬立方公里。
  儘管全球海陸保持水平衡,但不同地區,因位置、日照的差異,使得水平衡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有變化。一般而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額即為逕流量,可反映一地水資源的豐缺。以全年而言,除了澎湖之外,臺灣全島為降水量多於蒸發量的剩水區;但若以季節為單位,則有時會有缺水時期,例如:臺灣西南沿海冬季降水量少於蒸發量,常為缺水地區(圖6-2:臺灣的水平衡)。

全球水平衡: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發量
臺灣水平衡:年降水量=年蒸發量+年逕流量                     (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

 

學生活動6-1

 

     參考圖6-2(乙)高雄水平衡,請問:
1. 該地全年降水量、蒸發量的分布,有何特性?
2. 該地剩水、缺水,在季節分布上有何特性?

P6-2-2.gif (22080 bytes)

(乙)  高雄水平衡

(圖6-2:出自施添福主編(1999),高級中學地理,

第一冊,臺北:龍騰文化出版社,第61頁)

 

 

第二節 地面水與地下水

地面水

  地面水係指暫存於陸地表面的水,和人類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是河川與湖泊,僅占總水量0.02%(圖6-3:水資源)。
  受降水量多寡的影響,乾燥地區與溼潤地區的河流,其特性有明顯差異。溼潤地區降水充沛,河流大多注入海洋形成外流河,如中國長江流入東海;乾燥地區降水不足,加上蒸發旺盛,河流多消失於內陸,或注入鹹水湖,成為內流河,如中國西北部的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除氣候外,河流特性也受地形、地質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地形陡峻的地區,水流湍急不利航運,如滇西縱谷的瀾滄江,在中國境內無航運之利,直到下游中南半島地區方可行船。而岩層土質鬆軟地區,易受河流的侵蝕與搬運,河中含沙量增加,如中國的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大量黃土被搬運帶走。
  以臺灣而言,因面積小、坡度陡,導致河短水急,不利航運;在夏季,因多颱風,且常挾帶暴雨,經常導致大量洪水宣泄不及,造成水災。冬季西南部為乾季,河水乾枯,可供利用的水資源有限,缺水極為普遍。此外,臺灣岩層岩性脆弱,每遇暴雨,河流挾帶大量泥沙而下,造成河床積高,水庫泥沙淤積。這些河流的特性(表6-1)對臺灣的水資源利用,均造成極大的不便。
  湖泊的成因很多,有火山作用形成的,如紐西蘭的陶波湖(L.Taupo);有冰河作用形成的,如美國的五大湖;有斷層作用形成的,如東非大地塹的湖泊。此外,溶蝕、風力、海水及人為等作用亦可形成湖泊。全世界湖泊的分布,以北美洲最多,其成因多為冰蝕作用所形成。湖泊除了提供用水外,亦有航運、蓄洪、發電、觀光等功用。

地下水

  廣義的地下水係指地面以下的水,包含不飽和帶土壤水飽和帶地下水,狹義的地下水則只指飽和帶的地下水。
  在地面某一深度以下,有些地層的孔隙完全被水分子所充塞,稱為飽和帶。 飽和帶的上限,稱為地下水面。地下水面與地面之間的地層,其孔隙不完全被水分子所充塞,稱為不飽和帶。飽和帶地下水如位於不透水層之下,則稱受壓地下水圖6-4:地下水分帶)。地下水面受地形影響而有起伏,但起伏較地形為緩。此外,降水、人為抽取等,亦會造成地下水面的變動。
  當地下水面與地面相交時,地下水即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地下水亦可用人為的方式匯集,如打井至飽和帶,從普通水井或坎井汲取;如果水井鑿至受壓地下水,且含水層微傾、井口的高度低於受壓水面,則地下水會自然湧出;地下水自然湧出的水井,稱為自流井(圖6-4)。澳洲的大自流井盆地,即以自流井眾多而得名;蘭陽平原(照片6-1)、屏東平原一帶,也有不少的自流井。在地下水蘊藏豐富的地區,開發地下水所需的經費遠比地面水便宜,而且地下水還具有恆溫、水質良好、取用方便等特性,因此成為近年來重要的水資源。但如管理不當,抽取過度,將導致各種環境問題,如地下水面下降、地層下陷(照片6-2)、海水入侵(圖6-5:地下水面和海水入侵)、地下水受污染等。以屏東林邊一帶為例,近年因發展養殖漁業,抽取大量地下水,造成沿海一帶的地層最大下陷量達2.5公尺,每遇颱風時期,居民便深受淹水之苦。

 

第三節 海水與洋流

  水循環過程中,不管地面水或地下水,最後均注入海洋。海洋的總水量占水資源的96.5%,但因人類科技尚不能大規模進行淡化,因此多不能直接加以利用。
海與洋

  一般而言,水域面積較小,形式較為封閉,鹽度變化較大,無獨立洋流者,稱為海,如亞洲、非洲間的紅海;反之,水域面積廣大,鹽度大致一定,並有獨立潮汐與洋流者,稱為洋。全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千分之35。

洋流

  海洋表層的海水,常年沿著固定的方向流動,稱為洋流。它的流速約每小時3∼4公里,越向下層流速越慢,至海深180公尺以下已無洋流現象。以北太平洋洋流系統而言,受到全球行星風系東北信風常年吹拂的影響,使得赤道地區表層的海水,由東往西流形成北赤道洋流;此洋流在大陸東岸受大陸阻擋,部分迴流成赤道逆流,部分轉向北方稱為黑潮;黑潮流至中緯度,受西風吹拂而折向東,稱為北太平洋洋流;北太平洋洋流至北美大陸西岸,又受陸地阻擋而分成兩股,一股往北流稱為阿拉斯加暖流,北流至阿拉斯加後,轉向西南流,最後併入親潮;另一股流向低緯,稱為加利福尼亞涼流;此一洋流與赤道逆流一樣,均為北赤道洋流的補償流圖6-6:大洋洋流示意圖)。以此系統而言,北赤道洋流、赤道逆流、黑潮、北太平洋洋流、阿拉斯加暖流,水溫較所經過地區海水溫度為高,稱為暖流。暖流可使所經之地,較同緯度地區溫暖潮溼,高緯度沿海港口全年不結冰。親潮由高緯流向中緯,水溫較所經過地區海水溫度為低,稱為寒流;寒流流經,會造成沿海冷溼多霧。加利福尼亞洋流是從溫帶流向熱帶,稱為涼流;涼流所經地區,沿岸地帶空氣穩定不利降水,氣候乾燥。至於全球其它大洋洋流流向與成因亦相同,詳見全球洋流系統(圖6-7:全球洋流系統)。
  洋流除了會影響流經地區的氣候外,亦有利於船隻的航行;此外,寒暖洋流的交會,更可為當地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如日本即因黑潮、親潮的交會,帶來豐富魚群,成為世界重要的漁產國。

 

學生活動6-2

 

    參考全世界洋流分布圖,試以北大西洋系統為例,說明其洋流的流向與成因。

 

 

第四節 水資源與人生

水資源

  地球上的總水量,約有13.8億立方公里,但其中海洋和冰河的水,人類尚無法大量使用。水資源指河水、湖水、地下水等,是降水量減去總蒸發量後的水量,可以不斷更新。以臺灣而言,可利用的水資源,有地下水、河水、湖泊(水庫)等,但河水受降雨型態、降雨時間分布、地形陡峻的影響,只有逕流量的23%可以利用,其餘則流入海洋(圖6-8:臺灣水資源)。
  人類可加以利用的水資源本來就有限,如果不加愛惜,而把農牧及工業廢水、家庭污水、垃圾廢棄物等,任意排入河湖之中,將導致水源污染,會使水資源更行匱乏。以臺灣而言,21條主要河川中,有一半以上河川下游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圖6-9)。因此,如何減少水污染,維護水資源的純淨,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除了水污染外,濫伐森林、超抽地下水,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水源不當利用,也會改變水資源的時間與空間分布,造成水資源的不足。因此,正確的瞭解水平衡,合理利用水資源,使其能永續的經營,是人類應有的責任與努力的方向。

 

學生活動6-3

 

     參考圖6-9回答下列問題:
1. 找出你所在地區附近的河段,說出它的污染程度。
2. 參考適當的土地利用圖或實察,找出該河段可能的污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