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水受重力影響,自高處向低處流動,產生動能,不斷對地表進行侵蝕與堆積作用。 |
侵蝕作用
在河流上游地區,河水的動能較強,會以所挾帶的泥沙為工具,將原本崎嶇的地面逐漸蝕平,並把蝕下的岩石碎屑搬運他處,這種將地表高處蝕成低地的作用稱為侵蝕作用。 |
堆積作用 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水動能較弱,已無力再搬運所攜帶的物質,便會在適當的地區把搬運物堆積下來,使低窪地區逐漸填平;這種把低處填平的作用,稱為堆積作用,尤其是當河流出現下列情形時,堆積作用更行旺盛。 一、河流流速減慢 二、河流流量減少 三、搬運物質增加 |
侵蝕基準與均夷作用 河流對地表的侵蝕有一定的限度,在接近某一水平面時,侵蝕能力逐漸消失,河流不再下切,此一控制河流下切的水平面,稱為河流侵蝕基準面;如河道中瀑布下方的潭面、河流主支流交會處的主流河面、河流注入湖泊處的湖面及海平面皆是;其中維持時間較為短暫者稱臨時基準面,而海平面則可維持較長時間不會變動,故稱為終極基準面。經過長時期的河流作用,侵蝕與堆積會漸趨平衡,河水所搬運的泥沙皆能順暢入海,不再停滯在流域之內,這一階段稱為均夷狀態,處於均夷狀態的河流稱之為均夷河,均夷河的凹形縱剖面,則稱為均夷剖面(圖8-2)。 |
侵蝕輪迴與回春作用
由於河流的作用力,把地表隆起的部分逐漸蝕平,使崎嶇的地表漸趨平坦,此一過程大致可依地表的起伏及河道特性分成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三個階段(圖8-3)。 |
觀察圖8-3,比較河流各階段的特徵和主要河流作用(以打ˇ表示)。
|
第二節 河流地形的種類
河流地形可分為侵蝕地形、堆積地形和侵蝕與堆積共同作用形成的地形等三大類,每一種地形都呈現饒富趣味的景觀。 |
河蝕地形
位在高原、山地地區,或是處於幼年期的河流,侵蝕作用最強,易形成峽谷和瀑布。 |
河積地形
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堆積地形,以山麓沖積扇、氾濫平原及三角洲等地形為最主要。 |
河蝕與河積共同作用的地形 一、曲流 |
觀察圖8-10大嵙崁(大溪)地區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陡崖的位置。 2.計算河流東岸河階的數目。 3.讀出位居河階地區的聚落名稱。 |
河流襲奪 相鄰的兩條河流,在發育的過程中,河床位置較低的河流,若具有較強的侵蝕力,河谷上源不斷加長,致與河床位置較高的河流相遇,進而襲奪其河水稱襲奪河,襲奪河因此流量大增,侵蝕力增加;而被襲奪的河川,其上游改向流入襲奪河,下游則因斷頭而水量減少,堆積較盛(圖8-11)。 |
觀察住家、學校附近或旅行時所看到的河流地形,並請根據下表完成以下活動。 1.記錄河流名稱及觀察日期。 2.附上該河流地形的照片或素描圖。 3.解釋該河流地形的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