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

 

       雕琢地表形態的各種外營力中,以河流最為普遍,因此,河流地形也最常見到。此外,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河流地形與人類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一節 河流作用

       河水受重力影響,自高處向低處流動,產生動能,不斷對地表進行侵蝕與堆積作用。
侵蝕作用

       在河流上游地區,河水的動能較強,會以所挾帶的泥沙為工具,將原本崎嶇的地面逐漸蝕平,並把蝕下的岩石碎屑搬運他處,這種將地表高處蝕成低地的作用稱為侵蝕作用。
  河流的侵蝕作用,分別從三個方向同時進行;河水的流動,會把河床逐漸刻深,也會因沖刷作用將河床逐漸蝕寬,同時由於谷地的源頭不斷崩塌後退,故使得河流逐漸加長(圖8-1)。
  河流侵蝕力的強弱與流速大小有關。一般而言,河床坡度愈陡,流量愈大,河幅愈窄,河流的流速就愈快,侵蝕力也就愈強。流速與坡度、流量、流幅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列式子表示:
      坡度.流量
流速 ─────
        流幅

  例如:臺灣地區的河流,常因暴雨導致流量遽增,滾滾洪流從山地攜帶大量岩塊、石礫沖刷而下,破壞田園廬舍,造成中、下游地區居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

堆積作用

       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水動能較弱,已無力再搬運所攜帶的物質,便會在適當的地區把搬運物堆積下來,使低窪地區逐漸填平;這種把低處填平的作用,稱為堆積作用,尤其是當河流出現下列情形時,堆積作用更行旺盛。

一、河流流速減慢
  河流由山地進入平原地區,因坡度減緩、流幅增寬,流速便會減慢,因而發生堆積。如臺灣東部的大河自中央山脈流至山麓地帶,大量石礫即沿著河床堆積(照片8-1)

二、河流流量減少
  河流流經透水性高的疏鬆岩層地區或是蒸發量大的乾燥氣候地區,均易導致河流流量減少,因而堆積盛行。如塔里木河流進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因流量大為減少,堆積旺盛。

三、搬運物質增加
  河水流經軟弱岩層地帶,因岩性抗蝕力較弱,致使大量岩屑流入河道,河流一旦無力搬運,即產生堆積。如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搬運大量的黃土,至河南省的鄭縣以下即開始大量堆積。

侵蝕基準與均夷作用

       河流對地表的侵蝕有一定的限度,在接近某一水平面時,侵蝕能力逐漸消失,河流不再下切,此一控制河流下切的水平面,稱為河流侵蝕基準面;如河道中瀑布下方的潭面、河流主支流交會處的主流河面、河流注入湖泊處的湖面及海平面皆是;其中維持時間較為短暫者稱臨時基準,而海平面則可維持較長時間不會變動,故稱為終極基準面。經過長時期的河流作用,侵蝕與堆積會漸趨平衡,河水所搬運的泥沙皆能順暢入海,不再停滯在流域之內,這一階段稱為均夷狀態,處於均夷狀態的河流稱之為均夷河,均夷河的凹形縱剖面,則稱為均夷剖面(圖8-2)

侵蝕輪迴與回春作用

       由於河流的作用力,把地表隆起的部分逐漸蝕平,使崎嶇的地表漸趨平坦,此一過程大致可依地表的起伏及河道特性分成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三個階段(圖8-3)。
  在河川地形發育的過程中,無論進行到那一階段,如果再因地殼變動或氣候變遷等因素,使侵蝕基準相對下降,則河流的侵蝕能力會因河床坡度再度變陡而復活,河流地形因而回復到較年輕的階段,稱為回春作用。回春作用後,河流會重新進行另一個輪迴的侵蝕與堆積,此一過程即稱為侵蝕輪迴

 

學生活動8-1

觀察圖8-3,比較河流各階段的特徵和主要河流作用(以打ˇ表示)。
階段 幼年期 壯年期 老年期
特徵與作用
河流特徵 山高谷深 河谷狹窄      
河道增寬 坡度減緩      
河道曲折 河谷寬平      
河流作用 下蝕為主 少見堆積      

側蝕與堆積均盛

     

無力進行侵蝕與堆積

     

 

第二節 河流地形的種類

      河流地形可分為侵蝕地形、堆積地形和侵蝕與堆積共同作用形成的地形等三大類,每一種地形都呈現饒富趣味的景觀。
河蝕地形

       位在高原、山地地區,或是處於幼年期的河流,侵蝕作用最強,易形成峽谷和瀑布。
一、峽谷
  河流流經高山高原地區,由於坡陡流急,下蝕力特強,常形成兩岸谷壁陡峭、谷地狹窄的地形,稱為峽谷。
二、瀑布
  河流主支流的交會處,因主流的下蝕力大於支流;或河流流經軟硬岩互層的地區,因差別侵蝕,軟岩部分的下蝕速度較硬岩為快;或遇斷層通過,均可形成河床落差很大、近於垂直的瀑布地形。
  臺灣島形成的年代較新,河蝕地形到處可見,以立霧溪為例,立霧溪發源於中央山脈東坡,支流甚多,主支流下蝕作用均極強盛,造成許多著名的瀑布及峽谷,瀑布以禪光寺旁的長春瀑布及天祥附近的白楊瀑布景色最為雄偉;峽谷則主要分布在綠水至長春橋間,沿途河床上露出潔白的大理石,兩岸崖壁垂直高聳達千餘公尺,舉目仰望,天空僅餘一線。太魯閣國家公園能夠成為舉世聞名的觀光勝地,實為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所賜(圖8-4)。

河積地形

        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堆積地形,以山麓沖積扇、氾濫平原及三角洲等地形為最主要。
一、山麓沖積扇
  河流由山地進入平原時,因河流坡度變緩,流速銳減,大量泥砂、石礫隨之堆積,因谷口狹窄、谷外開闊,河流於是向平地作扇狀展開,形成扇形沖積地面,稱為山麓沖積扇(圖8-5),構成扇面的物質粒大疏鬆,導致河水於扇頂即行下滲,扇面一般缺乏水源,地下水至扇端再呈帶狀滲出,形成湧泉帶
二、氾濫平原
  當洪氾時期,洪水常越過平常的河道向兩側溢流,泥沙隨洪流到處堆積,形成低平的氾濫平原;河道兩側,堆積較旺盛,常形成高於平原的天然堤防。為防止水患,常加築人工堤防,堤後為耕地與聚落所在。若遇山洪暴發,堤防潰決,往往造成重大災患。
三、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等穩靜水體,因已接近侵蝕基準,所攜細沙黏土在河床堆積,致使河道多變,在入口處形成三角狀的低濕沖積平原,稱為三角洲。三角洲上常因地勢過低,排水不良,成為沼澤區
  以蘭陽平原上的宜蘭河為例,宜蘭河發源於臺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礁溪鄉交界的大礁溪山(1,167公尺),於礁溪鄉三層坪(70公尺)附近開始進入平原地區,形成長度約4公里的沖積扇,扇端大致位在臺9號省道沿線,因此於公路附近出現湧泉帶。往東地勢再降,過宜蘭市宜蘭橋之後,沖積平原大幅開展,河流迤邐流向東南,至壯圍鄉東港附近入海處,形成小型三角洲。
  河積地形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常導致不同的土地利用型態。如位在沖積扇面上的礁溪鄉阿蘭城一帶,砂礫遍布,河水下滲,以果園旱作為主;位在氾濫平原上的宜蘭市辛子罕、七張一帶,則因土壤肥沃、取水方便,發展成重要的稻作區;至於位在三角洲的東港附近,因沼澤遍布,多已開闢成魚塭,發展養殖漁業(圖8-6)。

河蝕與河積共同作用的地形

一、曲流
  河流受地面傾斜程度、岩層軟硬不同等因素影響,河道常呈彎曲。在河道彎曲處,兩岸水流能量不一,一側因水流較急,侵蝕力較強,致使河道不斷後退,形成凹岸;另一側則因水流較緩,堆積較盛,致使河床平淺,形成凸岸;由凹岸與凸岸共同形成的地形,稱成曲流(圖8-7)
  隨著曲流的發育,河道的彎曲度逐漸增大,致使河水截彎取直,穿越曲流的頸部,形成曲流截斷,如高雄縣田寮鄉三和村中坑附近即可看到二仁溪曲流截斷實例。位於田寮鄉境內的二仁溪,由於流經惡地地區,河道原本相當彎曲,後因河水直接切穿曲流頸而流,致使當地的交通路線、聚落與耕地也隨之改變原來的相對位置(圖8-8)。
二、河階
  河流因流量增大、搬運物減少、地盤上升等因素,下蝕作用增強,河水在舊堆積面重新下切,形成新的河床,使原有的舊河床成為高出兩岸的階地,稱為河階。若侵蝕基準再度下降,又會出現新的河階;多次的下切作用,可能造成多層的河階地形(圖8-9)
  臺灣島由於地殼運動活躍,因此各大小溪流兩岸常出現河階地形,其中以桃園的大溪河階最著名。從大漢溪左岸向東方展望,由上至下可以看到三層、田心、月眉等階面。河階上由於取水方便、土壤肥沃,因而稻田阡陌縱橫,並有村舍民宅散布其間,構成典型的農村聚落景觀(圖8-10)。

 

學生活動8-2

觀察圖8-10大嵙崁(大溪)地區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陡崖的位置。
2.計算河流東岸河階的數目。
3.讀出位居河階地區的聚落名稱。

 

河流襲奪
  相鄰的兩條河流,在發育的過程中,河床位置較低的河流,若具有較強的侵蝕力,河谷上源不斷加長,致與河床位置較高的河流相遇,進而襲奪其河水稱襲奪河,襲奪河因此流量大增,侵蝕力增加;而被襲奪的河川,其上游改向流入襲奪河,下游則因斷頭而水量減少,堆積較盛(圖8-11)。

 

學生活動8-3

觀察住家、學校附近或旅行時所看到的河流地形,並請根據下表完成以下活動。
1.記錄河流名稱及觀察日期。
2.附上該河流地形的照片或素描圖。
3.解釋該河流地形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