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螢火蟲的多樣性及保育工作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螢火蟲,似乎是老一輩人們小時候的回憶,然而,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使得螢火蟲沒有棲地可以生存,因此,對於現代的人,想看到螢火蟲,已是個奢侈的夢想,點點螢火只有夢裡才會出現。
這幾年,國家公園螢火蟲資源調查研究,喚起民眾重圓螢夢的願望,一連串的螢火蟲生態教育活動,更帶領人們重返回憶,引起一波波賞螢的高潮。但是,在賞螢之際,是否忽略了螢火蟲消失的原因?是否正視環境退化的問題?賞螢的淨土,從原來的鄉村田野,是不是逐漸縮小到人少打擾的地區?而會不會,又因為人類的逐漸進入,又逼退了螢火蟲呢?
因此,從螢火蟲的保育工作來看螢火蟲的重要性,以及螢火蟲的棲地多樣性,進而以螢火蟲作為各種環境的指標生物。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收集,了解台灣螢火蟲的生態,及台灣螢火蟲保育工作的進展。
2.實際觀賞螢火蟲
三、研究對象
螢火蟲(Firefly)屬昆蟲綱、鞘翅目、螢科
台灣產會發光的螢火蟲已記錄二科十四屬五十六種,分別為螢科與雌光螢科,其中螢科已命名約有五十五種,而全世界約二千種,台灣種類數約占2.5%;而雌光螢科僅記錄一種。
生活史:卵(25)-幼蟲(90)-蛹(7)-成蟲(10)計約132天。幼蟲陸棲或水棲,肉食性(螺類、蝸牛),成蟲陸棲,具翅,多不取食。
棲地:乾淨水質、土壤、充足食物。
螢火蟲介紹:
成蟲:
螢火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可隱藏於前胸背板下、上面有一對觸角和複眼,體積約佔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二,視覺十分敏銳,口器退化,以吸食露水和花蜜為生。
胸部分為三節,前胸背板十分的發達,有些種類如窗螢類,甚至蓋住整個頭部。
翅兩對,前翅為革質,直脈明顯,橫脈不明顯。後翅為膜質,和六隻細長的腳。
腹部通常有8節,第8-10節癒合為生殖節,腹部最重要的特徵為發光器,通常為乳白色長橢圓形,位於第6、7節腹板上,雄蟲二節,雌蟲一節。有些種類則雌雄均只發兩點光,有此甚至不會發光,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會發光哦!
卵:
螢火蟲交配後,便開始尋找陰暗潮濕的地方,然後將卵產在青苔或濕潤的土壤中,形狀一般為圓球型或長橢圓形,直徑約0.2∼2.5公厘,顏色有乳白色、黃色、紅褐色與橙色,剛產下的卵軟軟的像布丁一樣,上面附有一層黏液,然後開始變硬,卵的顏色也漸漸變深,有些種類在胚胎末期甚至會發出淡淡的光芒,此時裡面小生命正伺機而出。
幼蟲:
螢火蟲幼蟲的身體長而扁平,可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除一對可伸縮的觸角,二個單眼和其他附屬器官外,最明顯的便是深褐色的針狀大顎。胸部有三節、腹部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第八腹節有兩枚發光器,第九腹節有一個如吸盤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如遇到危險,便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而依棲息環境,可分為陸生型、水生型、半水生三種。
陸生型
陸生螢火蟲種類繁多,幼蟲白天躲在落葉下或石縫中,夜晚則爬行於陰暗潮響的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蚯蚓、蛞蝓等動物為食,而成蟲則飛行於草叢、樹林間,終其一生都生活在陸上。
水生型
水生螢火蟲,幼蟲生活於水中,直到化蛹前才爬上陸地築土繭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台灣水生螢火蟲僅有三種: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為了適應水中的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有8對「y」字型的「氣管鰓」,因此幼蟲可以直接在水中做氣體交換,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二節末端的氣孔,伸於水面上呼吸,因此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
半水生型
鹿野氏黑脈螢是目前台灣發現僅有的半水生螢火蟲,幼蟲一般躲藏於山潤旁的岩縫中,夜的捕食的時候,便潛入水中博捉螺貝類,但由於它沒有像黃緣螢一般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因此無法長期生活於水中,所會先將食物拉上岸然後再慢慢的享用
蛹:
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也就是由外表可以清楚的看到牠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具多數種類會發光。化蛹時會選擇較隱蔽的場所,如落葉下、或石縫中,有些種類甚至會利用口器啣土,築個如花瓶般的蛹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