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人類共同的努力與生命的遠景
當今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已令許多生態學家、生物演化學家、環境學家警覺到事態的嚴重,甚至預言地質史上「第六次大滅絕災變」將悄悄發難,而此大滅絕災變戲碼是由人類一手導演的。這種世紀問題的預警也已得到全球生命研究學者及近一百八十個國家與政府主政者的重視與回應。
然而,保育與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責任不只繫於生物科學相關的科學家身上,也是全體「地球村民」的責任。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的內容,也非單純的生物課題,而是涉及產業、社會、文化、政策、法規、制度、組織、教育等多層面的發展與聯繫,以及與科技、資訊的整合。所以社會、經濟、文藝、政治、企業界應集體努力,共同為這星球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做出貢獻,為永續的社會做出承諾、保證與實踐。
此外,如同上節所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永續利用,除了各國家或地區先要維護其境內的生物多樣性外,還得打破政治疆界,靠著快速流通與可取得的正確資訊及龐大的全球(或生態區域)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共同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人類之遠景建立在健全的地球生命體系上,人類無法遁逃於天地之間;人類無法獨立於其他生命之外。第六次大滅絕災變事件,不可從我們這世代的手中點燃。
臺灣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院士Peter Raven博士概估臺灣全島的生物約有150,000種,佔全球物種數的1.5%,其中高達1/3至1/4之物種都是臺灣特有的(亦即約有5,000~35,000種生物僅存在於臺灣)。但在人口密度高、開發壓力大、以及環境敏感、脆弱,易受自然與人為的外在因素衝擊等情況下,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與永續利用工作也有許多待加強與改進之處。然而由於臺灣在社經、科技、企業與教育的發展上,即將邁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相較於亞洲許多國家,我們有更為優秀的條件與潛力,來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的工作,因此我們更需設定明確之工作目標與策略,擬定具體的行動方案與工作計畫,執行相關工作,並確實追蹤考核,檢討改進,以達到《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大目標:保育本土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及公平合理的分享由於利用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此外,以我們的實力與經驗,更可透過區域合作等方式,對東南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相關議題盡棉薄之力,為維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