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3. 臺灣魚類地理概說 |
地震魚特寫 |
飛魚特寫 |
目錄: |
一、臺灣魚類的種類:收錄237科2028種總數在2500~3000種。 |
鯉形目 (查詢舉例) |
|
二、魚類形態術語說明 |
三、魚類之分佈 |
四、臺灣常見淡水魚:約60種 |
五、常食用的魚類舉例 |
1.淡水魚:如鯉魚、鰱、草、鱸、日本鰻、吳郭魚等 |
2.海水魚:養殖性:如虱目魚等11種。 |
表層性:如秋刀魚等32種。 |
底棲性:如白帶魚、銀鯧等52種。 |
|
*補充:New Wallace
Line 華萊士線 |
|
|
|
|
|
|
|
|
|
一、臺灣魚類種類 |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生物資源豐富,魚類種類據估計,至少在兩千五年 |
百種以上,如再詳調查,特別是深海海域魚類,則魚種數可能達到三千種以上,
|
約佔全世界兩萬四千種魚類的八分之一,物種歧異度之高與資源,足以讓國人 |
引為傲。然而過去數十年來由於本省業的過度開發,重經濟輕環保所帶來河川 |
及沿海嚴重污染的結果,已使本省之魚種及數量銳減或瀕臨絕滅的危機生物資 |
源或生物相之基本調查。 |
然而數十年來,生物基礎研究人員未受重視,分類人才欠解說較為完善 |
的部份。故在1983年起,獲得國科會「台灣魚類之研究調查」五年群計劃之支 |
持乃組成研究小組,糾合中央研院院,台灣大學、海洋大學及省水試所的魚分 |
學者,有系統科學為單位,每年由每人負責若干科進行實地採集調查研究,以 |
決過去因分類人少不足而存在許多魚種鑑定有誤,以及同種異名的問題。同時 |
許多魚種過去只見名錄卻無標本,文獻出處、產地不明等問題亦可獲得一併解 |
決。這本「台灣魚類誌」即為這五年來的具體成果。本書中雖僅括2,028種魚 |
類,分屬四綱42 目237科,魚種總數並未增加,但所列之魚種均為根據標本
|
及最新文分類系統重新鑑定整理,故其中許多舊有魚種名已被刪除或更名,同 |
時並包括數百種百種新記錄或;新種魚類。書中魚種之學名,同種異名、模式 |
標本產地、原始文獻等重要分類資料亦承蒙美國加州科學院魚分學者,目前正 |
整理全世界魚種資料庫之Dr.Eschmeyer之審閱訂正。故其正確與可靠性甚 |
高。相信對未來台灣魚類名之統一,及以魚類為材料的其他相關研究十分重 |
要。本書之分類系統根據J.S.Nelson(1984)之分類系統為主,但軟骨魚綱則 |
根據L.J.V.Compagno(1973)之分類體系(沈世傑(1993))。
|
|
脊索動物門 Phylum hordata |
|
(一)頭索動物亞門
Subphylum Cephalochordada |
文昌魚目 Amphioxiformes |
1.側殖魚科,墾丁。 |
|
(二)脊椎動物亞門 Subphlum
Verebrata |
無領上綱 Superclass Agnatha |
盲鰻綱 Class Myxini |
2.盲鰻科,深海底棲 |
有頜上綱 Superclass Ghondrichthyes |
軟骨魚綱 Class Chondrichthyes |
全頭亞綱 Holocephaii |
銀鮫目 Chimaeriformes |
3.短鼻銀鮫科,大西洋、天平洋之熱、溫帶較深域 |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
棘鯊首目
Squalomorphii |
六鰓鮫目
Hexanchiformes |
4.皺鰓鮫科
Chlamydoselachidae,本島東北鄰深海 |
5.六鰓鮫科
Hexanchidae,本島北及東北鄰近海 |
棘鮫目
Squaliformes |
6.笠鱗鮫科
Echinorhinidae,基隆北部及花蓮東部海域 |
7.棘鮫科
Squakidae,本島北部,東北部大溪海域,台東外海 |
琵琶鮫首目
Squatinomorphii |
琵琶鮫目
Squatiniformes |
8.琵琶鮫科
Squatinidae,本島木及西南沿海 |
真鯊首目 Galeomorphii |
異齒鮫目
Heterodontifrmes |
9.異齒鮫科
Heterodontidae,本島北部海域 |
鬆鮫目
Orectolobifrmes |
10.斑鰭鯊科
Parascyllidae,本島附近海域 |
11.鬆鮫科Orectolobidae,本島西南及東北海域 |
12.天笠鮫科
Hemiscylliidae,本島西南及東北海域(台東、東港、 高雄) |
13.虎鮫科
Stegostomatidae,本島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 |
14.繡鬆鮫科
Ginglymodtomatidae,本島東北部海域 |
15.鯨鮫科
Rhincidintidaaae,本島沿海 |
鼠鮫目
Lamniformes |
16砂鮫科 Odontaspididae,本島東北部及東部沿海 |
17.擬錐齒鯊科
Pseudocarchariidae,北緯400至南緯300間之各海域 |
18.狐鮫科 Alopidae,本島東北部海域 |
19.象鮫科 Cetorhinidae,本島東北部海域 |
20.鯖鮫科
Lamnidae,本島北部海域 |
白眼鮫科
Carcharhiniformes |
21.貓鮫科 Scyliohinidae,本島北部沿岸海域 |
22.原鮫科 Proscyllidae,本島北部 |
23.擬貓鮫科 Pseudotriakidae,本島東北部海域 |
24.平滑鮫科 Triakidae,本島東北及西南海域 |
25.半鋸尾鯊科
Hemigalieide,本島西南部海域 |
26.白眼鮫科 Carcharhinidae,本島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 |
27.丫髻鮫科 Sphyrnidae,本島沿岸海域 |
噴首目
Batoidae |
28.尖犁頭鰩科 Rhinidae,本島沿岸海域 |
29.龍文噴科 Rhynchobatidae,本島沿岸海域 |
30.琵琶噴科
Rhinobatidae,本島台中、高雄、東港沿海 |
31.黃點鯆科 Platyrhinidae,台灣海峽 |
32.鯆 科
Rajidae |
33.裸鯆科 Anacanthobatidae,本島沿海 |
電噴目
Torpediniformes |
34.電噴科
Torpedinidae,本島海域 |
35.雙鰭電噴科
Narcinidae,本島沿岸海域 |
36.單鰭電噴科 Narkidaae,本島釦岸海域 |
魟目 Myliobatiforms |
37.六鰓魟科
Hexatrygonidae,本島西南及東北海域 |
38.土魟科
Dasyatidae,本島海域 |
39.平魟科
Urolllophidaae,本島沿岸海域 |
40.鴛魟科
Gymnuridaae,本島沿岸海域 |
41.燕魟科
Myliobatidae,本島沿岸海域 |
42.叉頭燕魟科
Rhinobatidae,本島沿岸海域 |
43. 魟科
Mobulidae,本島沿岸海域 |
硬骨魚綱 Class Osteichthyes |
條鰭亞綱
Actionopterygii |
海鰱形下組
Elopomorpha |
海鰱目
Elopiformes |
44.海鰱
Elopidae |
45.大眼海鰱科 Megalopidae |
46.北梭魚科
Albulidea |
鰻目
Anguilliformes |
47.縵鱺科
Anguillidae |
48.蚓鰻科
Moringuidae |
49.鯙科
Muraenidae,台灣多見於貓鼻頭、基隆、台東、澎湖、 |
南方澳、蘭嶼、萬里桐等地。 |
50.線鰻科
Nemichthyidae |
51.盲糯鰻科
Synaphobranchidae |
52.蛇鰻科
Ophichthidae |
53.鴨嘴蛇鰻科
Nettastomatidae |
54.糯鰻科
Congridae |
55.海鰻科
Muraenesocidae |
鯡下組 Clupeomorpha |
鯡目
Clupeiformes |
56.鯡科 Clupeidae |
57.鯷科
Engraulidae |
58.寶刀魚科
Chirocentridae |
正真骨下組
Euteleostet |
鼠喜目
Gonorynchiformes |
59.虱目魚科
Chanidae |
60.鼠喜科
Gonorynchidae |
|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
61.鯉科
Cypriniformes,台灣西部自淡水可以至恆春各地之河川 |
下游,湖泊,港塘中有均有 |
62.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分佈之最高海拔妁近2000m;中 |
央山脈以東,西海河川中,上游 |
63.鰍科
Cobitididae,本島各低海沷河川;沼中或水田裡均有 |
鯰目
Siluriformes |
64.鮠科
Bagridae,台灣淡水河,大肚溪,曾文溪 |
65.鯰科
Siluridae,本島東部少數河川之溢自養殖地 |
66.固科
Amblycipitidae,台灣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 |
67.塘蝨魚科
Clariidae,自宜蘭,台北各地沿西部至部各地均有 |
68.海鯰科
Ariidae,台灣西部、北部各沿海河口 |
69.鰻鯰科 Plotosidae,台灣各地均常見 |
鮭形目
Salmoniformes |
70.水珍魚科
Argentinidae,海洋底棲性魚類 |
71.黑頭魚科 Alepocephalidae深海性魚類 |
72.香魚科
Plecogclossidae |
73.銀魚科
Salangidae,台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花蓮、 |
台中和投等縣之山地 |
74.鮭科
Salmonidae |
巨口魚科
Stomiiformes |
75.鉆光魚科
Gonostomatidae |
76.褶胸魚科
Sternoptychidae |
77.鮭魚科 Chauliodontidae,深海性魚類 |
78.巨口魚科
Stomiidae,深海性魚類 |
79.星衫魚科 Astronesthidae,本島西南海域 |
80.黑巨口魚科 Melanostomiidae,深海性魚類 |
81.奇棘魚科
Idiacanthidae |
仙女魚目 Aulopiformes |
82.仙女魚科 |
83.青眼魚科,台灣海域 |
84.狗母魚科,棲息在熱帶海域砂底 |
85.裸狗母魚科,台灣海域 |
86.帆蜥魚科,熱帶及溫帶深海 |
燈籠魚目 |
87.新燈籠魚科,深海游性或底層游性魚類 |
88.燈籠魚科,台灣海域 |
鱈形目 |
89.稚鱈科,日本部及東中國海 |
90.海鰗鰍科,台灣海峽 |
91.鼠尾鱈科Macrouridae,日本太平洋側,東中國海,硫球群島, |
台灣 |
由尉目
Ophidiiformes |
92.由尉科 Ophiiidae,本島西南岸 |
93.隱魚科 Carapidae,本島部及小琉球一帶 |
94.胎鬆尉科
Bythitidae,本島南部珊瑚礁區 |
柄鰭目
Lophiiformes |
95.安康科
Lophiidae,台灣大溪東港 |
96.躄魚科 Antennariidae,恆春岩礁潮間帶 |
97.單棘躄魚科 Chaunacidae,台灣東港 |
98.棘茄魚科
Ogcocephalidae,台灣大溪、東港、澎湖、高雄 |
99.疏刺安康科
Himantolophidae,台灣東港 |
喉盤魚目
Gobiesociformes |
100.喉盤魚科
Gobiesocidae,台灣東北角蚊子坑 |
頜針魚目
Beloniformes |
101.飛魚科
Exocoetidae,台灣花、東港、富岡、蘭嶼及恆春等東 |
南沿海 |
102.鱵科
Hemiramphidae,台灣分佈於澎湖,恆春、新港花、基隆、 |
大溪、蘭嶼 |
103.鶴鱵科
Belonidae,台灣東北部、高雄、恆春 |
將目 Cyprinodontiformes |
104.怪頜將科
Adrianichthyidae,台灣分佈於宜蘭 |
105.胎將科
Poeciliidae,本島反之池沼及部份河川之下游 |
銀漢魚目
Antheriniformes |
106.銀漢魚科
Atherinidae,台灣產於東北部,西南沿及澎湖 |
107.浪花魚科
Isonidae,台灣東南沿岸 |
月魚目
Lampriformes |
108.月魚科
Lampridae,多分佈120~300M水深間 |
109.草參科
Veliferidae,本島海域 |
110.粗鰭魚科
Trachipteridae |
111.軟腕魚科
Ateleopodidae,深海底棲魚 |
金眼鯛目
Beryciformes |
112.松毯魚科
Monocentrididae,太平洋大陸棚區域之底棲魚類 |
113.燧鯛科
Trachichthyidae,分佈在100~1000公尺之底棲性魚 |
類。 |
114.燈眼魚科
Anomalopidae |
115.黑銀眼魚科
Diretmidae |
116.金眼鯛科
Berycidae |
117.金鱗魚
Holocentridae |
118.鬆銀眼鯛科
Polymixiidae |
119.紅口仿鯨科
Rondeletiidae,台灣海域 |
的鯛目
Zeiformes |
120.的鯛科
Zeidae,台灣海域 |
121.菱的鯛科
Grammicolepididae |
122.菱鯛科
Caproidae,分佈在熱帶及溫帶水域150~600m底棲魚鄰。 |
海蛾目
Pegasiformes |
123.海蛾目
pegasidae |
海龍目
Syngnathiformes |
124.管口魚科
Aulostomidae,台灣恆春附近岩礁海域 |
125.馬鞭魚科
Fistulariidae,台灣沿岸包括澎湖等地 |
126.鷸嘴魚科
Macrorhamphosidae,東港附近近海之砂泥底質 |
127.蝦魚科
Cenyriscidae,台灣西南岸砂泥底 |
128.溝口魚科 Solenostomidae,台南部岩礁海域 |
129.海龍科 Syngnathidae,南部岩礁潮汐帶 |
飛角魚目
Dactyopteriformes |
130.飛角魚科
Dactylopteridae |
合鰓目
Synbranchiformes |
131.合鰓科
Synbranchidae,本島各地池沼及水田中均有 |
由目
Scorpaeniformes |
132.由科
Scorpaenidae,深海種,分佈於250~650M之水域 |
133.毒由科 Synanceiidae,分佈於日本到西亞太地區 |
134.棘頰由科
Caracanthidae,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 |
135.絨由科 Aploactinidae,底棲性魚類,台灣海域 |
136.角魚科
Triglidae,日本到東中國海 |
137.牛尾魚科
Plathcephalidae,日本南部到印度洋 |
138.赤甬科
Bembradidae,南日本、東中國海到台灣 |
139.針甬科
Hoplichthyidae,南日本‘東中國海、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
鱸目
Perciformes |
鱸亞目
PercoidaePercoidae |
140.鋸蓋魚科
Centropomidae,台北沿岸潮間帶
|
141.真鱸科 Percichthyidae,東港、其分佈範圍向北擴大及日本 |
142.鮨科
Serranidae,方附近岩礁海域,恆春;大溪、高雄、 |
基隆等地 |
143.片山花鯛科
Symphysanodontidae,高雄及恆春外海沿礁區 |
144.紅帶花鮨科
Callanthiidae,高雄外海之沿礁區 |
145.黑鱸科
Grammistidae,南日本擴及印度洋及紐西蘭 |
146.准雀鯛科
Pseudochromidae,印度洋及馬來西亞 |
147.七夕魚科 Plesiopidae,本島部珊瑚礁海域 |
148.棘冬科
Acanthoclinidae |
149.葉鯛科
Glaucosomatidae,台灣海域 |
150.刺科
Terponidae |
151.肩棘鯛科
Banjosidae |
152.湯鯉科
Kuhliidae |
153.大眼鯛科
Priacanthidae |
154.天竺鯛科
Apogonidae |
155.沙 科
Sillaginidae |
156.軟棘魚科
Malacanthidae |
157.乳鯖科
Lactariidae |
158,肩參科
Pomatomidae |
159.海鱺科
Rachycenyridae |
160印魚科
Echenididae |
161.參科
Carangidae |
162.鬼頭刀科
Coryphaenidae |
163.眼眶魚科
Menidae |
164. 科
Leiognathidae |
165.烏魴科
Bramidae |
166.志科
Emmelichthyidae |
167.笛鯛科
Lutjanidae |
168.烏尾冬科
Caesioidae |
169.松鯛科
Lobotidae |
170.鑽嘴科 Gerreidae,熱帶印度平洋沿岸及淺水海域 |
171.石鱸科
Haemulidae,高雄、恆春、楓港、基隆 |
172.鯛科
Sparidae,高雄、基隆、石門、澎湖、野柳等地 |
173.龍占魚科
Lethrinidae,澎湖、高雄、恆春、東港、基隆、 |
花蓮等地。 |
174.金線魚科
Nemipteridae,高雄近海砂泥底、春附近沿礁海域 |
175.石首魚科
Sciaenidae |
176.鬆鯛科
Mullidae,熱帶、亞熱帶近海中小型底棲魚 |
177.銀鱗鯧科
Monodactyidae,熱帶沿岸魚類 |
178.擬金眼鯛科
Pempherididae,熱帶亞熱帶深度不超過100公尺 |
的珊瑚礁區。 |
179.舵魚科
Kyphosidae,本島各地岩礁海岸 |
180.白鯧科
Ephippididae |
181.金錢魚科
Scatophagidae |
182.蝴蝶魚科
Chaetodonntodae |
183.蓋刺魚科
Pomacanthidae,主要分佈於珊瑚礁區 |
184.五棘鯛科
Pentacerotidae |
185.石鯛科
Oplegnathidae |
186.慈鯛科
Cichlidae,原產非洲木東岸‘ 己引到世界各地, |
本島亦有。 |
187.雀鯛科
Pomacentridae,全世界熱帶暖水域 |
188.翁科
Cirrhitidae |
189.鷹斑翁科
Apiodactylidae |
190.甘鯛科
Owstoniidae |
191.赤刀魚科
Cepolidae |
鯔亞目
Mugiloidae |
192.鯔科
Mugilidae |
金梭魚亞目
Sphyraenoidae |
193.金梭科
Sphyraenidae,本島南、北均有 |
馬鱍魚亞目
Polynemoidae |
194.馬鱍魚科 Polynemidaae,溫水區域之海洋 |
隆頭魚亞目
Labroidae |
195.隆頭魚科
Labridae |
196.鸚哥魚科
Scridaae,熱帶地區之淺海珊瑚礁區 |
龍 亞目
Trachinoidae |
197.後頷鱔科
Opistognathidae |
198.艾齒魚科
Chiasmodontidae,台灣海域 |
199.咢齒魚科
Champsodontidae |
200. 科Uranoscopidae |
201.絲鰭喜科Trichonotidae,熱帶亞熱帶區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區 |
202.沙喜科Creediidae,本島南北珊瑚礁海域 |
203.鱸 科Percophidae |
204.擬鯔科Mugiloidae |
尉亞目
Blennioidaei |
205.三鰭尉科
Tripterygiidae |
206.胎尉科
Clinidae,熱帶;亞熱帶岸邊之中小型魚棲於潮間帶之 |
岩穴與海
潮間 |
207.尉科
Blennidae,沿海中、小型魚類、次潮間帶的岩礁區 |
玉筋魚亞目
Ammodytoidei |
208.玉筋魚科
Ammodytidae |
鼠銜魚亞目
Callionymoidai |
209.鼠銜魚科
Callionymidae |
210.蜥銜魚科
draconettidae,台灣海域 |
蝦虎亞目
Gobioidei |
211.溪鱧科
Rhyacichthyidae,高屏溪、花蓮溪、秀姑鑾溪、卑南 |
大溪、大甲溪雙溪等地 |
212.蝦虎科
Gobiidae,隆岩礁潮間帶,台南將軍溪口、淡水、 |
東港等地。 |
刺尾鯛亞目
Acanthuroidei |
213.刺尾鯛科 Acanthuridae,南日本至印度、太平洋 |
214.籃子魚科 Siganidae,高雄、成功、東港、基隆等地 |
鯖亞目
Scombroidai |
215.帶鰆
科Gempylidae |
216.帶魚科
Trichiuridae,台灣沿岸及近海砂泥底海域 |
217.鯖科
Scombridae,基隆、成功、蘇澳、東港、恆春、高雄等地。 |
218.劍旗魚科
Xiphiidaae,基隆、成功等地近海 |
219.正旗魚科
Istiophoridaaae,基隆、成功 |
鯧亞目
Stromateoidaaae |
220.圓鯧科
Nomeidaaae |
221.鯧科
Stromateidae |
攀鱸亞目
Anabantoidaaae |
222.攀鱸科
Anabantidei,台灣南部高雄及東一帶。 |
鱧亞目
Channoidae |
223.鱧科
Channidae,自宜蘭、台北至台南以北 |
棘鰍亞目
Mastacembeloidae |
224.棘鰍科
Masacembelidae,台北、桃園一帶 |
鰈目
Pleuronectiformes |
225.鰜科
Psttodidae |
226.棘平科
Citharidae |
227.平科
Bothidae |
228.鰈科
Pleuronectidae |
229.舌鰨科
Cynoglossidae |
230.鰨科
Soleidae |
魨目
Tetraodontiformes |
231.擬三棘魨科
Triacacthodidae |
232.三棘魨科
Triacanthidae |
233.鱗魨科
Balistidae |
234.單棘魨科
Monacanthidae |
235.箱魨科
Ostraciontidae |
236.三齒魨科
Triodotidae |
237.四齒魨科
Tetraodontiadae |
238.二齒魨科
Diodontidae |
239.翻車魨科
Molidae |
|
返目錄 |
|
二、魚類形態術語說明 |
1.形態術語說明 |
|
|
|
|
2.台灣魚類分類研究史 |
台灣魚類之調查研究應追溯至十九世紀中葉,A.Guiinther 於1875~ |
1870年間編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目錄(Cat.Fish.Brit.Mus,8vols) |
時,將旅台時所採集之棪水魚類16種錄刊列其中,這可說是台灣魚類採集 |
的開諯。寶格林(G.A.Boulenger)於1894年發表採自台灣的平鰭鰍“台灣平 |
鰭鰍”(Homaloptera formosanus)新種。喬丹和愛維曼(D.S.Jordan and |
B.W.Evernamm,Notes on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the Island of Formosa) |
於1909年發表採自台灣的魚類186種;隨後喬丹與理察遜(D.Sjordan and |
Richardson)於1909年依據梭得(H.Sauter) hvp 氏採自台灣的海水魚類286 |
種所作目錄(A catalogue of the fishe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
又喬氏與大島正滿於1919年報告了台灣產之淡水魚類(Contribution to |
the study of freshwater fishe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記述了76 |
種,其中包括了8 新屬及15新種,又於1920年發表二篇淡水魚60種, |
包括新10種包括;1921年記述關於台灣產的鯔,以及1922年鯔科魚類的 |
研究,相繼於1952年與1927年發表於台灣參科、鯛科以及鰈與蝦魚科類 |
之研究等,由此可知在20~30 年代大島正滿對於台灣魚類之研究之工作其 |
不可沒。但在30年代以後,大島正滿(1936)對於大甲溪產之台灣釣吻鮭也 |
進行生態學的研究,其他如其中村廣司(1936~1939)研究調查台灣產的鯊、 |
鯕魚及鮪。另外有岡田彌一郎(1938)所編的 A catalogue of vertebrates of |
Japan 其中亦包括台灣產魚類430種。而在其與松原喜代松(1938)之Keys to |
the fishes and fish like animals of Japan,一書中也包括台灣產的魚 |
類283 種。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到1945年結束的這段時間中,所有有 |
關魚類的研究中斷。台灣光復後的數十年(1945~1975)間由,於有關單位未 |
對基礎分類研究給予應有的重視支持,使得分類工作一蹶不振,人才紛紛 |
外流改行,所以在1945年結以後的研究成果都是片段的,惟陳故教授兼善 |
於1956年所出版的“台灣脊椎動物誌,雖絕大部份是整理日本人的文獻, |
但對台灣產脊椎動物的整理工作有不可磨減的功績,尤其是對於導正基礎 |
鉺類學方面更是功不可沒。因此”台灣脊椎動物“更成為研究台灣脊椎動物 |
者的經典,其中錄列魚類870種(板鰓綱71種,口綱799種),並於1969 |
年訂正再版增列為1382 種,其中盲鰻綱一種,軟骨魚綱117種,真口綱1264 |
種。又於1986年該書又經東海大學丁名振教授修訂,並增列為2252種。在 |
這十餘年間 (1956~1969),沈世傑(1955,1956,1959,1960,1963,1964, |
1967), 朱光玉(1956,1957,1958),李信徹(1966,1967),丁名振(1963, |
1968), 鄧火土(1958,1959,1962)等之研究貢獻最鉅。雖過去台灣魚類之 |
鑑定工作因研究人力不足、經費之缺乏,也只能建廿於數量有限的成魚標 |
本和粗略之外部形質,以致其資料之力能多侷限在漁業及其它基礎魚學研 |
究,以及魚種之鑑定工作上。宜到80年代以後(1985年),才有少數分類 |
學者(沈世傑) “李信徹、邵廣昭、莫顯喬、陳哲聰、陳春暉、曾晴賢及劉 |
振鄉等)從事於生物並加強了其研究結果的價值。 |
|
三、台灣之地理環境及魚類之分佈(圖一) |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棚邊緣,全島略呈北走向的甘藷型。從島之最北端 |
富貴角至最南的鵝鑾鼻,最長約380公里。中部之平均寬度,東起秀姑巒溪口, |
西至濁水溪口,約有140公里。全島海岸線長達1,144公里上。加上本島四周有 |
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彭佳嶼等島嶼,形成一個 |
具有廣闊的沿岸及近海水域。也由於本島中部正為北回歸線所經過,本島東側 |
又有黑潮主流帶來的溫暖海水,冬則有較寒冷的大陸沿岸流沿西北部下,故 |
全島兼具有熱帶及亞熱帶的氣候特徵,極適合各種不同的海洋魚類棲息。由 |
於海洋環佳,魚類的種類繁多,數量更是驚人。然而沿岸及沿海各地區之生態 |
環境不同,魚類的群聚也有相當大的歧異。 |
l本省東岸面臨太平洋,沿岸黑潮主流,有極豐富的洄游性魚類,如鰹、鮪、 |
旗魚、飛魚和鯊魚等等。而沿岸部份礁石區(台東`小野柳、三仙台及花蓮石梯坪) |
以及離島(蘭嶼、綠島),以熱帶珊瑚礁形成的蝶魚、雀鯛等著稱。本地
主要漁港 |
以南方澳、花蓮、石梯港、成功和富岡最著名。 |
l本省南部係最著名之珊瑚礁海岸,魚類資源極為豐富,沿岸亦是極重要的 |
沿岸漁場及近海漁場。珊瑚礁自東海岸的滿洲九棚灣向南經鵝鑾鼻、墾丁、南灣 |
、貓鼻頭以至後灣等地,均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是本省珊瑚礁魚類的精華區。 |
高雄柴山沿岸及小琉球四周,亦是珊瑚礁魚類的盛產地。本區以東港、恆春後 |
壁湖以及高雄的汕尾、中洲等地漁港最著名,其中高雄之中洲係與基隆港並稱 |
為本省兩大遠洋漁業基地。 |
l本省西部自枋寮以北以至淡水河岸,全長約410公里,沿岸概為砂質、 |
泥質或礫質海岸及淺海,有極寬廣的潮間帶及平緩的海底,是本省拖網漁業 |
的重要作業基地,是沙浚、石首魚、雞魚、金梭魚、馬鱍、牛尾魚及比目魚類 |
為重要產地。由南往北有興達、安平、布袋、梧棲、後龍、南寮等重要港口。 |
l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中央,黑潮支流(高溫高鹽)、閩浙沿岸水(低溫 |
低鹽)、及中國海(高溫低鹽)等三水系之交會處,海流、水文、底質為主、水深 |
各條件獨特,亦兼具本省南北魚相之特徵,為許多南北魚種分布之交會區, |
澎湖地區最重要港為馬公港。 |
l本省北部自淡水河北岸,經北海岸、東北角海岸以至宜蘭南方澳一帶,沿 |
岸以砂岩和頁岩底質,珊瑚礁主要分布在野柳、八斗子、鼻頭角至卯澳一帶。 |
因南北海流相會於本省東北角外海,故北部沿海魚相與東北角一帶略有差異,譬 |
如雀鯛科、天竺鯛科、鮨科、蝴蝶魚科、二齒魨、四齒魨科等都有許多魚種是僅 |
分佈在北部或僅分佈在南部,具有生物地理的研究價值。本區除有基隆遠洋漁港 |
之外,尚有極重要的南方澳等港,以及澳底、野柳、金山和淡水等漁業基地。 |
|
由於本省各類漁業的漁船作業機動力頗強,而且漁區及銷售港口之間有所不 |
同,部份地區漁船的漁獲可能包括了極大區域之魚類。例如南部地區的漁船作 |
業包括沿海、中國海及台灣海峽各地,魚種類往往包括了大範圍之漁產。也因 |
此漁場或漁港之魚若不詳細追查漁獲地點,而僅以港所在為產地,則許多遠 |
洋不屬台灣海域的魚種均可能混入而造分佈資料的錯誤,特別是經濟性魚種 |
為然。 |
各地珊瑚礁區魚種種類繁多,約佔全省海水魚相的五分之三,因此目前台 |
灣魚種的分佈仍以本省南部為最多,如墾丁的一千種以上,蘭嶼、綠島、 |
小琉球、澎湖等地各近千種;北部、東北部、東部及西部之六、七百種等等, |
目前這些分佈資料仍在進一步之調查調查與整理之中。 |
本省的淡水魚類的分佈研究上,由於本省河川均係東西行向,每一條 |
河中的魚類分佈已有相當研究,已知其分佈的整體概況。本省全部 |
的河川水系,受到島中央隆起山脈的分隔,南北氣候及淡水魚的起源等影響, |
可以很明顯的區劃出二個動物地理區:(1)東部地區,包括卑南大溪、秀姑巒溪、 |
花蓮溪、立霧溪,以台東間爬岩鰍為代表;(2)南部地區,包括濁水溪(不含)以之 |
曾文溪、高屏溪流域,以中間鰍鮀為代為;(3)北、中地區,包括濁水溪以北之北 |
部及中部兩個亞區;其中北部亞區包括蘭陽溪、淡水河、頭前溪、後龍溪;魚 |
種以肩吻、大眼華、台灣黃魚、橙色黃桑魚、長黃魚、紅白、棘鰍、小林氏棘 |
鰍、截尾鮠、短吻鐮柄魚為代表;中部亞包括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及濁水 |
溪,魚種以台灣鉤吻鮭、粗唇鮠、南投鮠、陳氏鰍鮀.....
(待補充)為代表。 |
本島魚類分佈明顯地有由北兩端往中地區逐漸分佈的現象。 |
除了上述的海水魚類及純淡水性魚類之外,尚有一些河海洄游魚 |
類,包括鮭目、鰻鱺科、蝦虎亞目;湯鯉科等等魚類,亦有明顯的分佈區劃 |
現象,例如香魚的分佈均以北回歸線以北為界(銀魚亦相同),而鱸鰻及白鰻之分 |
佈則略呈南北互為優勢的象。 |
由於台灣正巧位於東亞生物分佈的境界線附近,古北區和東洋區的魚類 |
均可能出現於其。而且本島又正位於著名的分劃亞洲大陸區和印澳過渡帶的華萊 |
士線北端。因此,魚類的種類繁多,而且其分佈情形饒富意義,相信在更詳細的 |
調查各區域的魚類相之後,將可以看出更有趣的魚類分佈情形。 |
返目錄 |
|
1.新華萊土線 Neo-Wallace |
|
1863年
Wallace曾為馬來群島的植物區系提出分界,後經 |
Huxley(1868)命名為Wallace線,此線自爪哇島木峇厘(Bali) 與琅波克 |
(Lombolk) 之間為起點,通過婆與西里伯之門之馬加撤海峽(Makassar |
Straits) ,向北延伸至菲律賓群島之東側(圖7)。後來Merrill與 |
Dickerson 將Wallace線以修正,沿菲律賓群通過巴望(Palawan)與民答 |
那峨(Mindanao)二島9圖7),此即為新Wallace線(Neo-Wallace Line) |
的由來。鹿野忠雄主將此線延長,以使蘭嶼(包括綠島)與臺灣本島分開。 |
由此可知原
Wallace 線係將西里伯與民答那峨分開,筒北延伸於菲 |
律賓群島之東側,而修正係通過民答那峨與巴拉望之間而沿菲律賓西側 |
向北延伸,換言之,前者係將菲賓群島併入西馬來群島植物區系,後者 |
將菲律賓群島併入東馬來群島植物區系。 |
蘭嶼植物區系既然與菲律賓關係較為密切,因此連帶考慮菲賓植物 |
地。之位置,實有必要。Mearrill(1926)曾指出位於 Wallace 線以西的 |
西馬來群島,包括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厘、婆羅洲等,約有 |
屬不現於馬加撤海峽以東,但卻有218屬(約為媲數之61%)出現於菲律 |
賓,在東馬來群島¾¾位於 Wallace 以東的島嶼,包括西里伯、摩鹿右 |
群島及新幾內亞等,約225屬不出現於西來群島,但其中有56屬為總數 |
之25%到達菲律賓,因此菲律賓的植物區系雖然與東、西馬來群島均有 |
某種程度的關係,然卻明顯與西馬來群島較為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