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gif (5455 bytes)

八堡圳
    為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係由第一、第二兩獨立圳道所合併而成。第一圳建於清康熙58年(1719),由泉籍業戶(貢生)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又名「濁水圳」或「八堡圳」。第二圳原稱「十五庄圳」,建於康熙60年(1721)。前者在北,後者在南。本圳灌溉面積達兩萬公頃,年產稻米約兩千萬公噸。由於濁水溪含沙量大,土壤肥沃,農產得以年年豐收。

       所謂「堡」,清代原稱之為「保」,乃當時的行政區域名稱,寓意於保甲制度。一個保相當於鄉鎮,下轄許多村莊。當時彰化縣下轄有十三個半的保區,本圳灌溉其中八個而名「八保圳」。日人則稱為「堡」,故八保圳遂改稱改稱「八堡圳」以迄於今。

(出自施添福等編,高級中學地理1教師手冊,臺北:龍騰文化出版,頁370)

相關網站:彰化國中社會科教學資源
                    彰化員林國小鄉土教材--八堡圳傳奇
                    學習加油站地理科鄉土教材--八堡圳傳奇
                    彰化華龍國小---半線訪古
                        
回課文.gif (1954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