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臺灣生物多樣性之現況

臺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又受到地板塊活動、地質史的影響,地勢起伏,山川陡峻,呈現獨特的生態環境。這些因素目前仍模塑著臺灣的物理環境,造成眾多複雜的微環境與微棲地,此環境又影響生態系的生命及其演化史,而演化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高比例的特有種與亞種。然而臺灣也是一個人口密度高、經濟活動旺盛、資源耗用量大的地區。人口從廿世紀中葉的八百萬到廿世紀末的近2,300百萬,增加將近兩倍。國民所得在同時期內亦從1951年的137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2,135美元。資源耗用量若以發電量(單位:十億度,TWH)為指標,在最近十五年內由1985年的56(TWH)到1998年的148(TWH)增加將近三倍。經濟活動與土地利用面積增加、集約度加深,造成空氣、水、土壤的污染,地景系統的破碎化及棲地的劣質化,凡此皆構成生物多樣性空前的壓力。這些壓力,除了作用於陸域生物多樣性外,同時也污染了沿近海水域之水質,沿岸之開發與利用行為,造成卵、稚魚生命搖籃之河口、潟湖、紅樹林及珊瑚礁等棲地的破壞,加上由於過漁及非法捕魚(電、毒、炸魚)及全球海域環境變遷等加速作用,使得臺灣週邊海域生態系遭受空前威脅,連帶嚴重影響整體島嶼上的生物多樣性。

臺灣以往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方面,雖然已陸續成立多處保護區,對脊椎動物與維管束植物的科學性研究與記錄已有相當進展,各類種源庫與基因庫也在陸續建立中,生物科技的發展亦相當的快速。然而面對現今國際間所強調的各項生物多樣性議題,臺灣在推動相關工作之法規、制度、組織、能力、人才培訓、研究、財務機制等方面仍有相當多需要加強與改善之處。


| 目錄 |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