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臺灣生物多樣性之現況
第三節 自然與人的互動
在人和自然組成的生態系中,人不斷地影響自然,而自然也影響著人,但人為了滿足其需求及慾望往往不斷地影響、甚至破壞自然。人類改變自然的衝擊遠大於其他物種,例如透過都市建設、交通工程、土地開發,人類活動往往衝擊其他物種的生存機會。然而我們必須了解,為了人類及其他物種的生存,人與自然的關係必須重新被認識、定位。
人類為了生存,依賴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相對地對自然造成重大的衝擊。由於人類的忽視,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已大量破壞自然的完整性。
透過生態學的研究,人類逐漸瞭解到地球其實是相當脆弱的,也知道維持自然演化之微妙平衡關係的重要性。生態學指出所有物種都透過生命網使彼此關連,也使人和自然具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易言之,對生命網的任何破壞將對生命網的其他部份造成負面的影響。
雖然傳統文化早已瞭解到人類和其他物種或環境是不可分的,但是在長期剝削自然的各種活動下,人類直到二十世紀中才開始瞭解到這個事實。早期人類以漁獵遊牧為主,往往集居在小部落,當時人類對自然的影響相當小。農牧發展使人類對土地使用有了新的觀念,也開始尋找可以有更大收獲及牧養更多家畜的方法,當時人類往往不太瞭解這些活動對自然平衡的衝擊。
人類有能力在固定地點生產糧食及放牧動物,使人類不再需要游牧,而開始建立各種小聚落,這些聚落逐漸發展成小鄉鎮,最後再發展為城市都會。人口增加引發了旅遊、交通、及農耕的需求,進而對環境需索更多資源,也使環境必須承受人類所製造的廢棄物。
目前地球人口已突破六十億大關,對環境的需求更是史無前例,但是人口成長並不是人類對自然造成重大影響的唯一理由。十九世紀初期的工業革命引進了機器文明,使人類不再需要花費大部份時間在工作上,但也同時大幅增加了人類的生產力。驚人的科技進步使人類在短時間內大量利用機械工具生產其所需的財貨,而不計後果地大肆破壞環境;例如,飲用水源的河川往往被當作是下水道,而污染的水經常使野生動植物滅絕甚至造成疾病的大流行;此外,城市及其四周經常充滿了工廠及機動車輛大量排放的廢氣。長期以來,改善這些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的努力往往不夠,即便人類對自然破壞的後果愈來愈瞭解,但是經濟考量往往超越對自然的關注,而所謂的保育工作仍只集中在污染的清除,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仍舊相當欠缺。
臺灣自然資源正呈現利用殆盡或情況惡化的跡象,原本極豐富的生物數量和種類現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而現存的公園計畫並無法有力的保護公園內的自然資源,再加上不斷擴展的交通運輸路網,使地處僻壤、人跡罕至而得以保全的自然環境帶來打獵、捕魚、採集及其他的開發壓力,採礦及濫伐更進一步的破壞了許多自然環境與景觀。全島平均有95﹪的地下水已被抽取使用,許多地區因超抽地下水而轉變,原本是農業用地被變更為都市用地,而原始和天然森林則被變成造林利用地或高山農業區。
在人煙稀少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在用完一塊土地之後搬到另一塊土地上,但是臺灣現有的土地幾乎大部份都有各式各樣的使用,因此,如何保有土地及生物多樣性的健康是愈來愈重要的議題,例如,化學肥料及殺蟲劑的使用必須注意到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對這些永續作法,仍有許多地方需要人類進一步去努力。
一般而言,臺灣人民對自然環境的議題仍很少關心,事實上,要恢復自然的健康,我們必須克服經濟、社會、政治的問題,例如使人口成長的速度必須維持在環境可承受的水準之下。然而,即便我們可以將貧窮、飢餓、及人口成長控制在一個可以管理的水準下,所有的自然環境問題仍無法完全被解決;質言之,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真正關鍵,乃是轉變植基在人類心靈不正確的觀念。
由於人類長久以來一直把自己當作是地球的主人,要改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觀念相當不容易;但我們必須明瞭的是,在地球所有有機體中,只有人類有能力使地球變得無法居住─重油污染、酸雨、核能意外、潛在的毀滅性核戰等都很可能輕易地破壞所有物種賴以維生的脆弱生態系。
要改善自然與人的關係,人類必須深切瞭解人類只不過是巨大生命網的一個小部份,而這個生命網遠比人類所能瞭解及想像的更脆弱且更需要照顧。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生物和它們生活的自然環境相輔相成,構成了極其微妙的生態系,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是生物圈各種生物穩定協調發展的結果。人不可能占有一切,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似乎至今還不明白這一個道理,當地球上的動植物陷入困境的時候,最大的受害者是人類自己。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警告我們:為了人類的現在與將來,我們必須學會保護大自然,必須保護好與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生存的各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