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地理發展脈絡與研究取向
                          
                 目                   錄

 

壹、生物地理學的定義與哲學基礎

一、地理學與生物地理學的定義

       1.地理學       2.生物地理學       3.生態學  

       4.生物地理與生態學在地理學科課程上的意義   

       5.地理學、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定義上的關係

 

二、地理學研究取向與哲學基礎之演化

        1.經驗主義取向之哲學基礎    2.實證主義取向之哲學基礎

       3.人本主義取向之哲學基礎    4.結構主義取向之哲學基礎    

 

 

貳、地理學科課程結構與學群舉例

傳統整合式課程結構

二、整合式結構之學群舉例

        1.地理哲學與方法論研究群     2.地理技術與應用研究群

      3.地球科學研究群   4.生態研究群    5.區域科學研究群

        6.地區研究群         7.都市研究群等

 

 

 

 

 

參、生物地理學最近20年的研究主題

、以1976年 Fosberg 的論題為例

       1.自然生物地理         2.人文生物地理

二、以生物地理期刊論文主題為例(1974-96年)

        1..動、植物別      2.區域別     3.棲地別

        4.理論與實証別      5.自然保育區研究等議題

三、以 1996年第28屆國際地理學會生物地理研究小組

       之主要議題為例

        1.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影響    2.生物多樣性----過程與方法

        3.都市生物多樣性及生物地理學   4.蕨類/石南地生物地理

四、以 2000年第29屆國際地理學會生物地理研究小組

      之主要議題為例

         1~4.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自然保育地及景觀生態學   I~IV

五、鄭勝華近年主要研究方向

參考書目           

                                              -   1  -
 

壹、生物地理學的定義與哲學基礎

一、地理學與生物地理學的定義

1、地理學

          地理學(Geography)這個學科名稱,衍自希臘文geo (大地)及graphein (描寫)二字。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族群居住在地表空間的學科 (Haggett, 1990);或謂,研究人類的家 ---「地球」的學科 (Tuan, 1991)。

2、生物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 (Biogeography)是研究生物分佈的差別類型,及就時間與空間討論生物彼此間及與其環境關係的變化(Watts, 1978; Cox & Moore, 1993)。(以為例)

         生物地理學是人(可視為動物)及所有動、植物與非動物環境間生物關係之研究;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他有不容置疑的能力改變環境,同時,又好比動物般,其活動大受環境限制(Anderson, 1951)。

cicada-1.gif (89007 bytes)
3、生態學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因子間關係的學問。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Ernst Haeckel, 1834-1919) 首創Oikos一字,其意義是指「生活的場所」或「棲所」,其中文意義指家(house)或生長地(place to live)。

                        赫克爾 為 Ecology 下定義為“ecology is the study of organisms at home”。中文意義是探討生物如何在棲所生活?為什麼要在這樣的棲所生活?以及那些棲所適合生物的生活?日本植物學家三好學(1861-1939)於1895年以漢字翻譯為「生態學」,國人雖曾為ecology之不同譯名爭辯過,但目前用此譯名最普遍。

          因為生態學係研究生物與其環境因子相互關係之學問。故以植物為研究對象者,稱植物生態學(Plant Ecology),指植物與其環境因子間相互關係的學問;以動物為研究對象者,稱動物生態學(Zoo Ecology)( 周昌弘( 1996), 植物生態學,臺北:聯經,頁1-2。)   

         生態學由歐洲源起,傳入美洲大陸,在美國掀一起番熱潮。在1940年代,生態學漸不受重視,但195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歐敦(E. P. Odum) 提出新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的構造和功能的科學。他的著名教材《生態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Ecology ,3d ed. 1971)與以前的有很大區別,它以生態系統為中心,對大學生態學教學和研究有很大影響,他本人因此而榮獲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泰勒生態學獎」(1977) 因此,1970年代之後,生態學又活躍起來而成為生物學、生物地理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研究的主流取向之一。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著,呂光洋校閱(1996)普通生態學 : 藝軒圖書,第2頁。)

 

生物地理與生態學在地理學科課程上的意義

                 ( 本段教學資料來源 :參考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1994年,第24-25頁。 )

地理學科的十八項課程標準

           自然和人文現象分布於地表。生活化地理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成為有地理學養的人,具備:(1)了解空間中諸事象配置的意義;(2)了解人類、地方和環境間的關係;(3)使用地理技能,,以及(4)應用空間和生態的觀點於生活境遇。

1.空間意涵的世界

          地理科使用地圖的方法,將人、地、環境的資料建構成空間脈絡,俾能學習到其間的相互關係。有地理學養的人,知道並了解:1) 如何使用地圖和其他的地理展示、工具和技術,以從一空間的觀點獲得、處理和報告資料 ;2) 如何使用心智地圖,以組織人類、地方和環境資料於一空間脈絡中; 3) 如何分析地表上的人類、地方和環境的空間組織。

2.地方和區域

        人及其維生活動,係以特定地方及其形構的區域為根基。有地理學養的人,知道並了解:1) 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2) 以人群建立之諸區域,以解釋地球的複雜性;3) 文化與經驗如何影響人們對地方與區域的識覺。

3.自然系統

         自然作用形塑地表,並與動植物互相影響而創造、永續或改變生態系統。有地理學養的人,知道並了解:1) 形塑地表類型的自然營力;2) 地表生態系的特徵和空間分布。

4.人文系統

         地理學係以「人」為中心的,人類活動是形塑地表的原動力,聚落與各種人工構造物都是地表景觀的一部分,而且人類也相互競逐地表的支配權。有地理學養的人,知道並了解:1) 地表上人類人口的特徵、分布和遷移;2) 地球上文化組成的特徵、分布和複雜性;3) 地表上經濟互依的類型和網系;4) 人類聚落的過程、類型和機能;5) 人群間的合作和衝突力,如何影響地表的分化與支配。

5.理境與社會

            自然環境會因人文活動而改變,反映了人類社會價值觀與利用地球自然資源的結果,而人類活動亦受自然類型與作用的影響。有地理學養的人,知道並了解:1) 人類的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 2) 自然系統如何影響人文系統?3) 資源的意義、使用、分布和重要性發生何種改變?

6.地理學的用途

                地理學的知識,能讓我們理解人、地、環境間相互關係隨時間而演變的情形,亦即理解地球的過去如何,現在又如何,進而預知未來將如何。有地理學養的人,知道並了解:1) 如何應用地理學去解釋過去?2) 如何應用地理學去解釋現在並計畫未來?

 

 

地理學、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定義上的關係

GEOGRAPHY,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F.R.FOSBERG

ABSTRACT. Geography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earth sciences as the discernment and deline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s,interpreting th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that give rise to them, and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gnificance in biological and human terms.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ecosystems, especially local ones, as contrasted with regional, continental, or global ecosystems, which are better treated as part of geography. Biogeography is a subscience of geography comprising the components of geography that are principally concerned with biological organisms.

KEY WORDS: Agriculture, Biogeography, Botany, Chorology, Earth sciences, Ecolocgy,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Fauna, Fisheries, Flora, Forestry, Physiology. (F.R. Fosberg, 1976)

 

 

二、研究取向與哲學基礎之演化

       1. 學科哲學基礎的三要素

       Every disciplinary philosophy, therefore,contains both an epistemology and an ontology -- a framework which defines what we can come to know about it. Together these are used to define a methodology, a set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which indicates  how research and argument are to be conducted within the  discipline : how information can be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Use of the methodology allows the accumulation of a disciplinary store of knowledge, the results of work aimed at comprehending a particular topic and which are accepted as valid because they were collected within the criteria of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that are part of the relevant philosophy.   (R.J.Johnston, 1983)

2. 地理學科之哲學基礎

1) 經驗主義(Empiricist approaches)之哲學基礎

      · 認識論(epistemology) : 透過經驗而得到的地理知識

      · 本體論(ontology):  我們所經驗到的事即存在之知識

      · 方法論(methodology): 僅需要陳述經驗之事實

2) 實證主義取向(positivist approaches)之哲學基礎

      · 認識論(epistemology):知識的獲得雖然仍由經驗,但是該經驗是被同領域之學者確信建立於

                               可檢驗之基礎上

      · 本體論(ontology): 經同領域之學者認同之證據

      · 方法論(methodology):可驗證的事實陳述,通常是指「科學的方法」。

3) 人本主義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es)之哲學基礎

      · 認識論(epistemology):知識的獲得主觀地由個人的世界產生

      · 本體論(ontology): 知識的存在在於人們識覺(perceive)到的

      · 方法論(methodology): 涉及個人世界之研究。它與實證主義方法相反,強調個別性 (individuality)

                               及主觀性(subjectivity),而不看重複製性 (replicability)及真實性(truth)。

4) 結構主義取向(structuralist approaches)之哲學基礎

      · 認識論(epistemology):世界之外貌(我們所理解的)並未展示形成該世界之「機制」(mechanisms)

      · 本體論(ontology):  研究形成該世界之機制,需要可以證明「機制」真正存在的本體論, 然而

                           「機制」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惟有透過思考

       · 方法論(methodology): 研究者多採取理論之建構(如模式、數學公式等之建立), 藉以證明觀察

                            到的知識。因為該知識的存在難以用直接的明,所以也無法測試。

 

貳、地理學科課程結構與學群舉例

    一、傳統與整合式結構

           

              1、傳統式課程結構
fig1_2a.gif (5183 bytes)
             2、整合式課程結構
fig1_3a.gif (8034 bytes)
二、整合式結構之學群舉例  (見圖1-3)

  1.地理哲學與方法論研究學群 ;   2.地理技術與應用研究學群 ;

  3.地球科學研究學群 ;     4.生態研究學群 ;   

  5.區域科學研究學群 ;   6.地區研究學群 ;           

  7.都市研究學群等

Haggett.gif (139115 bytes)
參、生物地理學最近20年的研究主題
     、以1976年 Fosberg 的論題為例

   1.自然生物地理         2.人文生物地理

fosberg.GIF (23807 bytes)
     二、以生物地理期刊論文主題為例(1974-96年)

  1..動、植物別(表3.2.1)      2.區域別(表3.2.2)     3.棲地別(表3.2.3)

  4.理論與實証別(表3.2.4)      5.自然保育區研究等議題(表3.2.5)

 

              3.2.1植、動物別

                          類別         植物地理       動物地理         生物地理     理論性      合計

                          篇數         396             152               24            280        852

                    %             46              18                3               33       100

 

3.2.2區域別

ch1-table-3-2-2.jpg (96770 bytes)   

 

3.2.3棲地別

ch1-table-3-2-3.jpg (84103 bytes)

 

                    3.2.4理論與實証別

                                                 類別   實証類         理論類         合計

                                                篇數      572             280             852

                                                 %           67               33            100

 

3.2.5自然保育區研究等議題別

   · 蘇格蘭 The Silver Flow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的研究(Vol.10,No.3,1983)

   · Bio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Humid tropics (Vol.15,No.1,1988)

   · Vegetational History From the Amazon to Ayrshire (Vol.15,No.2,1988)

   · Climate and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Vol.15,No.3,1988)

   · Coasts, colonization and correlations (Vol.15,No.5-6,1988)

   · Savanna ecology and Management (Vol.17,No.4-5,1990)

   · Plants distribution : From willows to weeds (Vol.20,No.1,1993)

   · Diversity and richness gradients (Vol.20,No.2,1993)

   · Changing concepts in the biogeography of pteridophytes (Vol.20,No.3,1993)

   · Changing patterns in time and space (Vol.20,No.4,1993)

   · Landscape patterns (Vol.20,No.5,1993)

   · Sonthern hemisphere Holocene (Vol.20,No.6,1993)

   · 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Vol.21,No.4,1994)

   · On Fire and Floods (Vol.21,No.6,1994)

   ·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 zoogeogrphy (Vol.22,No.1,1995)

   ·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teractions with global change (Vol.22,No.2-5,1995)

 

三、以 1996年第28屆國際地理學會生物地理研究小組之主要議題為例
  1.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影響    2.生物多樣性----過程與方法

   3.都市生物多樣性及生物地理學   4.蕨類/石南地生物地理

 

四、以 2000年第29屆國際地理學會生物地理研究小組主要議題為例
 

  1.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自然保育地及景觀生態學   I

  2.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自然保育地及景觀生態學   II

  3.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自然保育地及景觀生態學   III

  4.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自然保育地及景觀生態學   IV

 

五、鄭勝華近年主要研究方向
   

主題 : 生物多樣性的區域特性分析

             - 以板塊漂移與演化機制之理論基礎;分析相關板塊生物多樣性之區域類型,以及各類區之主要指標屬、種。

        - 探討指標區域及指標屬、種的生物地理特性,以及與其他區塊代表性區域與屬、種之親緣關係作比對;

       - 企圖提出影響各區塊生物多樣性之時空機制及指標屬、種之演化軌跡。

參考書目 

Fosberg,F.P.(1976)" Geography , Ecology , and Biogeography "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66, No.1, March 1976, PP.121-28.

  Haggett, Peter.(1983)"A Modern Synthesis Geography"N.Y: Harper & Row,  P.606.

  The Program and the Abstracts of Biogeography Session of Internationl   Geographical Congress, The Hague,

                      August5-10th 1996,.

  Johnston, R. J. (1983),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London : Edward   Arnold, PP..4-5.

  Johnston, R. J.,D. Gregory & D. M. Smith edited (1994),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rd ed.,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 PP.220-223.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1976~96.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編著,呂光洋校閱(1996)普通生態學,台 :

          藝軒圖書,第2頁。

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1994年, 24-25頁。

周昌弘(1996)植物生態學,臺北市:聯經,頁1-2